劉貴芳
(寧夏醫科大學總院門診 寧夏 銀川 750004)
持續關節腔對流沖洗術,臨床常用于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切口感染等患者的治療。但由于手術創傷大,壞死組織或膿栓不易徹底清除、術后出血等原因,術后常有異常情況的發生。現將我科2002年1月~2006年3月我科對38例患者行病灶清除,持續關節腔對流沖洗術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38例,男21例,女7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39歲。其中骨髓炎16例,化膿性關節炎9例,均采用持續關節腔對流沖洗,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切口均甲級愈合,拆線時間15~20日,平均拆線時間為18日。出院3~6月隨訪,切口均無不適。
2.1 手術方法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常規消毒后在切口的病灶腔隙內將前端開有2~3個側孔的沖洗管和引流管平行放置,擺好兩端位置,使沖洗管置于高位,引流管置于低位且管徑大于沖洗管徑,分別連接于裝有沖洗液的滴瓶和接有負壓裝置的引流瓶進行持續吸引。
2.2 沖洗液配置(1)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慶大霉素8萬單位;(2)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卡那霉素0.5g;(3)5%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三種注射液可交替使用,也可根據藥敏實驗結果選用不同的沖洗液。
2.3 沖洗方法每日沖洗液量根據病情輕重、病灶面積、術后時間長短等不同而異,一般引流管放置時間為1~2周。術后3天內尤其是24h內,沖洗液量要大,約為5000~18000 ml,沖洗速度約在100~180滴min左右,且每隔2h直線沖洗約1 min,同時從上到下擠壓引流管,以防切口內膿栓、血塊、脫落壞死組織在引流管內沉積而堵塞引流管;72h后可根據感染程度、引流液顏色、有無渾濁及絮狀物等逐漸減少沖洗液量,一周后每日沖洗液量可維持在2000~3000 ml或遵醫囑執行。
3.1 出血因患者手術創傷大、切口敷料滲血較多、術中血管接扎不牢靠接扎線脫落、髓腔或創面滲血多、引流液持續為淡紅色未及時處理或患者凝血機制差等引起術后出血。
3.2 引流管堵塞因術中管腔放置位置不當、深度不夠或管腔在切口內打折、引流管口徑小于或等于沖洗管徑、術后引流管扭曲、受壓、折疊引流管口有凝血塊、纖維蛋白、脫落的壞死組織或膿栓未及時清理;負壓吸引壓力過大使切口內正常組織貼敷于沖洗管的內側孔發生堵塞所致。
3.3 患肢腫脹若沖洗液量大于引流液量,沖洗液滲入皮下組織引起患肢腫脹;若患肢極度腫脹且張力高、疼痛加劇、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溫下降時應警惕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若患肢腫脹、膚色變暗、小腿腓腸肌被壓時應注意有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4 髓腔內感染由于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引流管放置時間長,長期應用抗生素產生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醫務人員無菌觀念不強、操作不熟練,引流瓶裝置中液體過滿而未及時傾倒或引流瓶高于患肢平面使污染的引流液逆流入髓腔內感染。
4.1 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量,檢查患者的凝血機制是否正常,異常時及時治療;術中徹底止血;術后定時監測脈搏、呼吸、血壓、脈壓差的變化,嚴密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量。若引流液量大于沖洗液量且顏色鮮紅,切口敷料滲血較多,患者脈搏細速、血壓升高、脈壓差增大,術后72h后引流液仍為持續淡紅色,則提示有活動性出血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師,行加壓包扎,遵囑給予止血、補液等治療,必要時行再次手術止血。本組病例中1例因有活動性出血行再次手術。
4.2 妥善管理,保持引流通暢可使關節囊得到間接膨脹,防止關節粘連,使關節得到有效減壓,減少骨骺及關節囊障礙,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及切口愈合。因此,術者在選擇引流裝置時應使引流管徑大于沖洗管徑,術中應將沖洗管和引流管平行放置,不可在切口內打彎且深度要夠;術后妥善固定,隨時檢查管道有無打折、扭曲、受壓,每2h定時擠壓引流管并直線水柱沖洗,防止血凝塊堵塞,保持沖洗管通暢。若引流不暢應及時擠壓引流管并直線水柱沖洗,防止引流管堵塞,保持引流管通暢,若引流不暢應及時擠壓引流管并用無菌注射器抽吸生理鹽水加壓沖洗;也可調整引流管位置,并用50 ml注射器試抽,清除堵塞物,調整沖洗速度。經上述處理仍無效,須重新置入引流液引流管。
4.3 嚴密觀察患肢的感覺、運動及腫脹情況,若沖洗液量小于沖洗液量,且患肢腫脹,提示沖洗液滲入皮下的可能,此時應調整引流管的位置,抬高患肢20~300,以減輕腫脹促進血運,疑有骨筋膜室綜合征應即行切開減壓。
4.4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每次更換沖洗液時及時傾倒引流液,以防止引流瓶內液體過滿,污染的引流液逆流引起髓腔內感染或切口感染加重。
[1]朱維繼.實用外科雜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236
[2]王澍寰.臨床骨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16
[3]王筱敏.護理學原理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