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才 葛 軍 孫逢成
(山東省萊蕪市中醫醫院 山東 萊蕪 271100)
上頜竇有自然孔道直接與鼻腔相通,當工作溫度高于正常溫度時,必然使鼻腔粘膜及鼻竇粘膜的正常生態發生變化,而造成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變薄、滲透壓增強,出現粘膜充血水腫,易發生感染,如此狀況反復發生,極易造成急慢性炎癥、囊腫及息肉樣變,進一步發展可影響到骨壁,產生骨質吸收或并發硬化性骨炎。同時,工作環境的濕度降低,空氣干燥,鼻腔及鼻竇粘膜易干裂出血,久而久之會繼發感染及息肉樣變。另外,車間粉塵濃度增高,此組人員又屬高強體力勞動,呼吸換氣迅速,吸入過多粉塵,出現不同程度的變態反應,也是造成上頜竇發病率增高的因素之一[1]。
1.1 臨床資料:隨機抽樣368名高溫粉塵作業人員進行查體檢查。分三個工齡組:A組:112人,工齡2~7年;B組:150人,工齡7~15年;C組:106人,工齡15年以上。工人工作環境因素:與室外溫度差為3.6~8.7℃,相對濕度為41.3%~72.8%,粉塵濃度為6.45~9.85 mg/m3。同時,隨機抽樣224名非高溫作業的機關人員進行上頜竇CT影像檢查。
1.2 設備和掃描方法[2,3]采用GE公司的ProspeedⅡ螺旋CT,采用普通頭架軸位掃描,掃描線平行于聽眥線(OML),掃描范圍從額竇上緣至上齒槽上緣。管電壓120k V,管電流160mAs,層厚5mm,無間隔。掃描完畢后進行冠狀面、橫切面的refomat二維及三維標準重建,重建圖像的層厚為1.25 mm。
A組:上頜竇炎16人,陽性率14.3%;B組:上頜竇炎28人,上頜竇息肉4人,上頜竇囊腫2人,陽性率22.7%;C組:上頜竇炎22人,上頜竇息肉6人,上頜竇囊腫2人,陽性率為28.3%。非高溫組上頜竇炎16例,上頜竇息肉2例,陽性率為8%(研究結果見附表、附圖)。

附表 高溫粉塵與非高溫粉塵作業人員上頜竇發病率對照表
本研究中部分經CT掃描上頜竇正常的患者掃描影像附圖:(圖1)

圖1
本研究中部分經CT掃描上頜竇異常的患者掃描影像附圖2:

圖2
本研究中部分經CT掃描上頜竇異常的患者掃描影像附圖3:

圖3
本研究中部分經CT掃描上頜竇異常的患者掃描影像附圖4:

圖4
本研究中部分經CT掃描上頜竇異常的患者掃描影像附圖5:

圖5
本研究中部分經CT掃描上頜竇異常的患者掃描影像附圖6:

圖6
該研究368例高溫粉塵作業人員中,上頜竇炎共發生66人,其病變程度輕重不同。輕者粘膜略增厚,竇腔變小不著,竇壁白線尚清晰,個別急性感染者竇腔內出現液平。重癥上頜竇炎竇腔明顯變小,甚至閉塞,粘膜明顯增厚,呈帶狀、波浪狀或環狀,竇腔呈均勻或不均勻明顯增高,竇壁之白線消失,部分出現骨質壓迫吸收或硬化[4]。上頜竇息肉及囊腫共發生14人,其主要表現為上頜竇竇腔內出現圓形或類圓形軟組織陰影及低密度陰影,數量部位及大小不等,邊緣光滑或略有分葉,密度均勻,經手術證實為10例息肉4例囊腫,并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改變。與隨機抽取的非高溫作業的機關人員作為對照,均進行一次上頜竇CT影像檢查,觀察上頜竇病變情況。在224名非高溫粉塵作業人員中,僅發現的16例上頜竇炎及2例息肉,程度大都較輕。結果發現從事高溫粉塵作業人員上頜竇炎發生率明顯較機關人員高。從而得到結論:環境溫度及粉塵對上頜竇的病變發生率有明顯影響,且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而增加。
正確了解高溫粉塵作業人員上頜竇發生率增高的原因,對于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和醫療保健制度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5]。
[1]薄以均 呂琳:我國的粉塵職業危害現狀及預防對策;《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8年8月第8卷第四期
[2]魏均民: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年1月第44卷第1期
[3]陳燕萍:鼻及鼻竇影像學診斷;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4]楊志強:應用顱腦常規CT掃描進行鼻竇病變的診斷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1年第21期
[5]李光紀 陳首名:CT、MRI對鼻竇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中國醫學工程》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