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雅梅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醫院影像科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又稱骨性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病等,是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損傷的常見原因,也是產生臨床癥狀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臨床癥狀表現是膝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甚至出現關節變形,目前在我國該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有X線平片、CT及MRI檢查。現對我院搜集的56例該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56人,男24例,占43%,女32例,占57%,男女比例3∶4,年齡在48-72歲,平均年齡54.7歲,病程數月-20年不等。
1.2 臨床癥狀:膝關節不同程度的疼痛,起初癥狀較輕,隨病程延長,在用力活動或做屈曲動作時疼痛加重,偶伴關節彈響或絞索,部分患者關節腫脹變形。
1.3 DR攝片方法:常規膝關節前后位,中心線對準髕骨下緣,攝片,側位片中心線對準內、外側髁中點連線處,攝片。
1.4 CT掃描方法:患者取仰臥位,足先進掃描架,雙膝屈曲成角約15°,掃描層厚層間距1.5-2.0 mm,由近端向遠端掃描12-16層。
1.5 MRI該組患者均采用GE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患膝以髕骨下緣為中心置于膝關節專用線圈內并固定,足先進,行矢狀位、冠狀位成像,軸位一般不掃,成像使用SE序列T1 WI(TR/TE=500 ms/10 ms),T2 WI(TR/TE=2160 ms/23 ms),PDWI,矩陣288X224,FOV20c m,矢狀位層厚4 mm,間距1 mm,冠狀位層厚3 mm,間距1 mm,NEX3次,掃描15-16層。
DR改變:56例患者中,均可見不同程度骨質增生,表現為關節緣變尖或骨贅形成,5例可見關節內游離體,18例關節間隙變窄,以內側為明顯,關節面硬化。
CT表現:平片所示的骨質增生、關節面硬化和關節游離體在CT中顯示的更清晰,其中21例患者能夠觀察到骨性關節面模糊或連續性欠佳,3例軟骨下骨質囊變,但對關節軟骨不能清晰顯示,軟骨破壞導致的關節間隙變窄易于顯示,尤其是與健側對比時更明顯,本組18例關節間隙變窄患者可在冠狀或矢狀重建圖像中顯示清楚。
MRI表現:該組患者均可見關節腔內不等量的關節積液和骨質增生改變,對于關節軟骨,目前只有 MRI能夠清晰顯示,56例患者中,38例股骨內側髁可見面積不等的軟骨缺損,其中29軟骨下骨可見片狀長T1長T2信號,26例顯示其對應的脛骨平臺軟骨和(或)軟骨下骨異常信號,5例為大片狀軟骨剝脫,3例軟骨下骨暴露并囊變。29例股骨外側髁局部軟骨缺損,其中14例軟骨下骨可見片狀長T2信號,對應的脛骨平臺軟骨變薄或缺損,軟骨下骨可見片狀長T2信號,程度不等。股骨、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后緣骨軟骨損傷同時并發2處或2處以上者位16例。根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提出的對關節軟骨退變的MRI分級標準(2):0級為正常;I級為關節軟骨內局灶性低信號影,軟骨表面光滑;II級為軟骨內低信號影,軟骨表面不光整或軟骨變薄、潰瘍形成;III級為軟骨碎裂缺損,軟骨下裸裸露。本組病例中I級12例,II級25例,III級19例。
X線平片對膝關節結構的整體觀察較全面,如關節間隙、骨質增生的程度和位置及關節有無脫位等,但無法顯示骨髓水腫、充血、纖維肉芽組織增生、關節內部結構(如半月板、韌帶、關節軟骨的改變)等。CT在顯示骨質增生、骨小梁改變和骨皮質連續性等方面具明顯優勢。MRI作為一種非創傷性影像檢查方法,由于其對軟組織分辨率高、多參數成像、和任意方向顯示關節結構的特點,具有其它檢查無可比擬的優勢[1]。膝關節軟骨為一層后約1-6 mm的弧形中等偏低信號影,信號均勻,表面光滑。關節軟骨下骨的骨性關節面為一薄層清晰銳利的低信號[2]。X線和CT檢查因組織分辨率低,對軟組織的損傷不能真實的顯示,只能通過間接征象來推測,關節軟骨下的骨性關節面為一薄層清晰銳利的低信號影,其下方的骨髓腔在T1 WI、T2 WI序列均為稍高信號,優質圖像上可見其間纖細低信號的骨小梁。本組病例中,所有患者膝關節骨質增生像、關節游離體、關節間隙變窄在平片中均能較好顯示,對于骨性關節面骨質破壞及囊變,即使病灶很小,CT圖像中也能清晰顯示,而關節軟骨缺損無論面積大小,只能由 MRI來客觀的顯示出來,同時可顯示軟骨下骨不同程度的水腫,且關節軟骨下骨髓水腫出現率與關節軟骨損傷分級呈正相關。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軟骨及軟骨下骨的影像檢查中,X線平片方法簡單,價格優廉,是目前國內最廣泛、最基本的檢查方法,但提供的信息較少,CT作為進一步的檢查,對于骨性細微結構顯示具有明顯優勢,MRI可行三維掃描,對于軟組織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為臨床提供更多的信息,對于病變的評估和治療方案的實施無疑具有更大的價值。
[1]程克斌,屈輝.骨梗死的病理和影響學進展.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38(3):319
[2]王繼琛,蔣學祥,高玉潔,等.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 MRI診斷.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