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小勇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醫院 湖北 鄂州 436000)
慢性蕁麻疹是兒童常見病和多發病,可由各種內源性及外源性致敏物質引起,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占總人口14%~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過一次蕁麻疹[1]。為了分析兒童慢性蕁麻疹的致病因素及各因素間的關系,我們對258例慢性蕁麻疹患兒的血清進行了特異性Ig E(specific Ig E,sIg E)和總Ig E檢測,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58例慢性蕁麻疹患兒均來自我院門診。男123例,女135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5歲,平均6.45±2.52歲;病程2個月~10年,平均2.1年。所有病例臨床診斷均符合文獻[2]診斷標準,均為全身反復出現風團、瘙癢持續6周以上,排除因壓力、日光、寒冷、運動等物理因素所致的蕁麻疹,不伴有其它過敏性疾病,且所有患兒血液標本采集前1個月內未使用過糖皮質激素,2周內未使用抗組胺藥物,1周內未外用激素類或抗組胺類藥物。
1.2 過敏原體外定性檢測:常規靜脈采集血液3 ml,取血清檢測sIg E和總Ig E。采用MEDI WISS Analytic Gmb H生產的Altergy Screen過敏原診斷試劑盒以免疫印跡法定性檢測血清中14項sIg E和總Ig E。14項sIg E包括吸入性過敏原7項,分別是屋、粉塵螨,矮豚草、蒿,貓、狗毛皮屑,蟑螂,真菌混合組(點青霉、交鏈孢子、煙曲霉、分枝孢霉),草粉混合組(柏、榆、梧桐、柳、三角葉楊),律草;食入性過敏原7項,分別是雞蛋白和雞蛋黃,牛奶,魚蝦蟹,牛肉、羊肉,腰果、花生、黃豆,芒果和小麥。常規方法定量檢測每種sIg E(IU/L),總Ig E<100IU/L 為陰性,100~200IU/L為陽性,>200I U/L為強陽性。
2.1 血清總Ig E檢測結果:258例慢性蕁麻疹患兒血清總Ig E陽性者224例,占總例數的86.8%(224/258),其中強陽性占88.8%(199/224),陽性11.2%(25/224)。有21例無過敏原陽性但血清總Ig E為陽性或強陽性,15例有過敏原陽性但血清總Ig E為陰性。
2.2 過敏原sIg E檢測結果:258例慢性蕁麻疹患兒血清sIg E陽性率為89.9%,陰性率為10.1%;同一血清樣品對3種(36.94%)和4種(26.75%)過敏原同時致敏例數最多。見表1

表1 患兒過敏原sIg E檢測結果 [例(%)]
258例慢性蕁麻疹患兒sIg E陽性種類,吸入組過敏原以屋、粉塵螨(35.3%)、真菌混合組(17.8%)、蟑螂(15.5%)為最多見,食入組過敏原以魚蝦蟹(41.1%)、蛋(32.6%)、牛奶(26.4%)居多。見表2

表2 患兒sIg E陽性種類 [例(%)]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其發病機制中主要是由Ig E介導的過敏反應[3]。據有關資料表明,75%以上的慢性蕁麻疹是特異性[4]。因此,測定血清中過敏原特異性Ig E抗體,明確過敏原,對于治療和預防兒童慢性蕁麻疹有重要指導意義[5]。
本觀察結果顯示,sIg E陽性種類,吸入組過敏原前3位為屋、粉塵螨(35.3%)、真菌混合組(17.8%)、蟑螂(15.5%),可能與居住環境有一定的相關性,因為本地區處長江中游,氣候潮濕、溫暖,有利于螨類、霉菌及蟑螂生長有密切關系;食入組過敏原前3位為魚蝦蟹(41.1%)、蛋(32.6%)、牛奶(26.4%),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兒童處于身體發育期,胃腸道發育不健全,消化道黏膜的通透性增高,兒童最早接觸的牛奶、蛋、魚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異體蛋白質,未經分解就直接由腸道黏膜吸收進入血液,造成食物過敏反應[6]。由于目前對于過敏并沒有特定的藥物預防,最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就是避免接觸過敏原[7],血清sIg E檢測提示了相關過敏原,有助于蕁麻疹患兒針對性地回避相關過敏原,如食物過敏者嚴格避免進食過敏食物,而吸入物過敏者,盡量避免接觸吸人性過敏原。
258例慢性蕁麻疹患兒其中對3種(36.94%)和4種(26.75%)過敏原同時致敏例數最高,結果與朱威等[8]報道相一致,提示慢性蕁麻疹可同時對多種抗原產生過敏。258例慢性蕁麻疹患兒,有21例無過敏原陽性但血清總Ig E為陽性或強陽性,考慮患兒對檢測項目以外的物質過敏導致血清總Ig E升高,說明再擴大過敏原檢測的種類,可以幫助更多的過敏原患兒找到過敏原;有15例過敏原陽性但血清總Ig E為陰性,考慮這15例患兒中,雖有一種或多種過敏原存在,但過敏原與相應的Ig E抗體結合,降低了血清中游離Ig E抗體,導致總Ig E為陰性,提示慢性蕁麻疹的發病除免疫機制參與外,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物理刺激、感染(真菌、細菌等)、補體的參與以及Th1/Th2平衡失調等[9]。
總之,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體會到免疫印跡法定性檢測過敏原特異性Ig E抗體具有方便、快捷,特異性高,體外試驗不誘發過敏反應等優點。但針對變應原陽性診斷,不能僅根據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還應配合既往病史,以及體內體外多種實驗的結果一起綜合考慮來判定。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21
[2]王俠生,瘳康煌,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408
[3]畢超,朱慧蘭,龔業青,等.慢性蕁麻疹常見過敏原檢測方法的比較[J].疑難病雜志,2009,8(11):679-680
[4]喬秉善.變態反應實驗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30
[5]孫仁山.慢性蕁麻疹的某些致病因子研究[J].重慶醫學,2000,29(5):468-469
[6]張曉云,王建美,朱敬先.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 G檢測在慢性蕁麻疹中的臨床意義[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39(9):782-784
[7]肖文,余兵.83例兒童慢性蕁麻疹患者食物過敏原檢測結果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4:572-573
[8]朱威,趙威,趙琛,等.慢性濕疹和蕁麻疹患者血清過敏原檢測[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2,31:93
[9]張英,項燕.20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特異性Ig E及總Ig E檢測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