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梅
(陜西中醫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46)
食管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腫瘤,患者常因進食困難和疾病本身的損耗而出現營養不良。同時,食管癌在我國的發病率比較高,目前食管癌的首選治療方法就是手術[1]。手術又會帶來嚴重的創傷和應激,引起機體分解代謝增加而加重營養不良[2]。因而對食道癌術后病人進行合理的營養支持,已經成為食管癌患者常規治療之一。本研究著眼于比較營養支持方法對于食管癌患者術后治療效果的差別。
1.1 回顧性調查:選擇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食管癌切除術、經食管床胃食管吻合術的病人143例,根據其術后營養支持方法不同將病人分為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兩組,即EN組71例,其中男44例,女27例,年齡為47~76歲;PN組72例,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齡為45~79歲。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變部位、手術方式、病理分期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觀察指標:通過查看兩種不同的營養支持方法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術后恢復情況及營養學指標來評價不同方式的優缺點。
1.3 統計方法:所有數據軍用SPSS11.0處理,定量資料用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X2檢驗,檢驗標準為P<0.05。
2.1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在兩組被調查對象中,EN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PN組,如靜脈炎、肺部感染、心率失常、切口感染等,但是在PN組腹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PN組。兩組病人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
2.2 術后恢復情況:分析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和肛門排氣排便時間,EN組明顯短于PN組。從胃腸減壓引流量和胸腔引流總量及引流時間看來,EN組明顯優于PN組。另一方面,EN組術后住院時間和住院總費用也明顯低于PN組。兩組病人住院時間之間沒有明顯差異。
2.3 營養指標:在術后第八天比較兩組病人的血清蛋白、血紅蛋白、體質指數和前清蛋白。與入院時相比,兩組患者血清蛋白、血紅蛋白、體質指數和前清蛋白均有下降,但EN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顯低于PN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惡性腫瘤本身會消耗機體蛋白質和營養物質,造成營養不良和抵抗力下降,而其有效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又會造成患者創傷及失血,并使患者處于應激狀態,使機體代謝紊亂的狀態進一步加重,致使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食管癌手術后又需要禁食,加劇了營養不良,是患者處于負氮平衡。術后短時間的禁食可以使胃腸道休息,但是長時間禁食會使腸粘膜萎縮,腸道通透性增加,腸道菌群失調,影響了胃腸道的功能,因此,在臨床上食管癌患者術后的營養支持一直是醫生和患者關注的問題。術后營養支持的合理選擇,對于患者的疾病恢復和日后的健康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按照傳統觀念,病人在手術之后需要完全禁食,等到胃腸道功能恢復以后才可以實施腸內營養支持。這種做法會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延長,同時也會導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羅在瓊[3]等的研究表明,食管癌手術對于患者小腸功能影響比較小,小腸的蠕動、消化和吸收功能在術后幾個小時即可恢復。本研究結果提示,術后早期的腸內營養可以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胃腸道的蠕動可以有效減少腸道粘連的發生。同時促進胃腸激素的釋放,保護胃腸粘膜的屏障功能,維持腸粘膜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
與腸外營養相比,腸內營養更符合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況。腸內營養支持時,營養物質經門靜脈主動吸收,有利于蛋白質的合成和代謝調節。而腸外營養支持則是一種被動吸收過程,無法自我調節。腸內營養患者的輸液量明顯小于腸外營養組,因此減少了患者的營養支持費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同時,減少輸液量也會減輕患者循環系統的負擔,患者可以下床活動,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排痰,使肺部感染的發生率降低。吳在德[4]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腸外營養支持時營養液的溫度、營養液的用量及滴速過快均會對患者有一定影響,嚴重時甚至導致腹脹和腹瀉。總之,對于食管癌術后患者而言,與腸外營養相比,腸內營養更符合生理需要,能有效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狀況,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并且安全,可靠,是食管癌病人術后首選的營養支持方案。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9-353
[2]俞永康,姜建青,鄭軼峰,等.食管癌病人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有效性研究.腸外與腸內營養,2010,17(4):227-229
[3]羅在瓊,郭志祥,李敏.食管賁門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0,8(6):1577-1578
[4]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