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桂芳
以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華容道為代表的古典數學益智玩具(本文簡稱數學玩具,下同),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在構造與操作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具有重要的數學課程資源教育意義。
首先,拓展教材資源。如每個版本的數學教材都引入了七巧板的內容,但無不都是局限于歷史背景與圖案設計的簡單介紹,此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引進四巧板、五巧板、八巧板、十五巧板以及立體七巧板等,作為校本課程供學生了解和體驗。對于七巧板,有一個珍貴的資源應該開發和利用——“一副七巧板能擺出多少個凸多邊形?20世紀30年代由日本數學家提出這個問題,最終由我國浙江大學的王福春、熊全治兩位學者解決,其論文 《關于七巧板的一個定理》(A Theorem on the Tangram)發表于《美國數學月刊》1942年第49期。”[1]
其次,建立“空間與圖形”觀念。數學玩具本身是立體的實物,教師在介紹、講解時必須涉及到“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2];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切實體會空間與圖形;學生在相互交流、傳授做法的過程中,必會涉及到空間與圖形的概念與相關聯系。
再次,作為常規課堂的輔助教具,將抽象復雜的數學推理直觀演示。如學習《勾股定理》時,利用七巧板來證明和驗證勾股定理,學生動手實踐驗證勾股定理的證明;七巧板各組塊角度及面積之間的關系,是對勾股定理的應用;神奇四塊、三角變正方、四巧板等滑板類玩具亦有對勾股定理的應用價值。
最后,作為數學應用能力的檢測和提升,增強數學的實踐性、操作性和探索性。如學習“三視圖”時,利用魯班球和魯班鎖的三視圖圖解,在應用過程中檢驗和加強學生對“三視圖”相關知識的學習。
“目前,在處理中小學數學思想方法上有兩種基本的思路:第一,主要通過純數學知識的學習,逐步使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特別是一些具體的、技巧性較強的方法,如換元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第二,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數學內容的同時,形成那些對人的素質有促進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試驗、猜測、模型化、合情推理、系統分析等。這兩類思想方法的取向有所不同,前者傾向于技術方面的,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學習解決具體問題的技巧,后者更多的是一般的思考方法,具有更廣的應用性,主要發達國家傾向于第二種方法。”[3]
顯然,第一種思路是把數學思想方法等同于解題術,第二種思路則強調量化思想方法之類的基本思想方法。兩種思路,數學玩具均有涉及。對于前者,如M扣涉及到分類討論思想、整體思想、空間知識;T字謎、神奇四塊涉及到轉化思想;漢諾塔涉及數形結合思想、整體思想和數學建模思想,并與乘方、數列等具體的知識相聯系。對于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探索同一個數學玩具的內在思想會有不同的表現結果,如漢諾塔,初一學生是體驗為主的探索,初二學生課題學習的探索,初三學生數學建模的訓練,高中生數列的研究,大學生在心理學、美學設計方面進行研究以利用。
相比之下,數學玩具對于后者的作用體現的更明顯。探索的過程,即是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比如“立刻瘋”(四色俱全),在探索的過程中要涉及試驗、猜測、模型化、發散性思考、系統分析等;神秘T字謎蘊含著一定的心理因素,要求挑戰者打破思維定勢,通過全面觀察、估計、比較各角的度數、各邊長度才能成功;“華容道游戲的數學教育價值有提出問題、倒推、符號化與數學交流。”[4]
對數學玩具利用的淺層教育價值是研究其解法,深層教育價值是通過對數學玩具的探索,培養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內在教育性、領悟數學中所蘊含的價值,其理性精神、邏輯推理、對事物的客觀判斷等,是超越數學學科而具有的普遍價值,是促進學生人格發展的寶貴資源。
探究數學玩具能夠很好地體會這四個步驟:要攻克一件數學玩具,第一步要“弄清問題”,即理解目標,明確任務;第二步“擬訂計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理解目標到構思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是需要從已知到未知轉化的過程;第三步“實現計劃”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是根據第二步的計劃實際操作、嘗試,涉及到以前學到的知識,運用良好的思維習慣,需要耐心地逐個進行所有細節,達到每一點都非常清晰,才能保證成功;第四步“回顧”是解決問題的魅力所在,通過回顧完整的解決過程,重新思考導致結果的途徑,在經過充分的研究和洞察以后,將這些解題方法加以改進,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學生應如何正確看待數學考試與競賽?如何在考試與競賽中獲勝?借助數學玩具,在學生中開展競賽活動,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影響考試與競賽的重要因素:速度、方法與技能,形成對數學的解題與數學考試的正確認識,從側面認識學習數學的方法。
改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首要的問題是更新學生的數學觀,使學生具有合理的數學觀。
“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這首詩是《三國演義》里作者對赤壁之戰關羽放走曹操的感慨。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華容道這一數學玩具就取意于這段故事。但據吳鶴齡考察,“把華容道看作是從西方傳入以后本地化的產物,倒是比較合乎事實和邏輯的。”[5]華容道曾引起過許多人的興趣,有學者研究其與《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人物聯系及刻畫歷史人物內心,而更多的是研究如何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救出”。我國許莼舫總結了8條相關的規律,并用了100步將曹操走出。因為“死守規律”,以16步之差落后于“萊曼解法”的84步,而創造世界記錄的“81步解法”是美國數學家馬丁·加德納。[6]通過華容道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是人類的一門科學,集世界文化于一體,是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變化與完善的,是包含著錯誤與改正的一門學科。
漢諾塔取自于古印度的“世界末日傳說”,又名梵塔、羅漢塔、河內塔。漢諾塔問題是由法國數學家Edouard Lucas于1883年提出。人們熱衷于挑戰它的最少移動次數的方法,漢諾塔問題在數學、計算機數據結構、算法設計與分析的教材中幾乎都無一例外地被引入,它的解決要使用數學歸納、遞歸函數和迭代等方法。不僅如此,漢諾塔問題還是心理學實驗研究常用的任務之一。實際上,漢諾塔問題適合各種不同知識層次的人去研究,初中生比較適合研究“264有多大”。[7]通過漢諾塔引導學生感悟:數學與客觀世界有密切的聯系,數學有著廣泛的應用,數學是一門通過對數與形的研究揭示客觀世界的秩序、和諧與統一的學科。
學生對任何一種數學玩具的成功探索,無不經歷猜想、嘗試、驗證、歸納等過程,可以說數學還是一種探索性活動,并伴隨著錯誤、嘗試與改進的過程。因此,通過數學玩具使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的過程不應當只是接受、記誦既定知識的過程,更應當是學習者自主參與探索活動的創造、生成性的過程。
[1][5]吳鶴齡.七巧板、九連環和華容道—中國古典智利游戲三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張新春.智力游戲“華容道”及其數學教育價值[J].湖南教育,2008,(10).
[6]我國古代的智力玩具[EB/OL].http://hi.baidu.com/lwp333/blog/item/e13d4e546628d65c564e0025.html
[7]劉永坤.你還在練 QQ 等級嗎[J].中學生數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