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禾
“體驗”在心理學、哲學、教育學領域都有各自概念的界定,在語文教育領域,目前對于體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為新的教學理念的 “體驗”。二是作為教師組織教學的策略的“體驗”。三是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和學習活動的“體驗”。
“體驗”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最為直觀的呈現是在課程標準當中。這一理念尤其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同于傳統教學當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單向度的知識傳授和道德教育,它強調的是教學內容在傳授的過程中既要有理,又要入情,也強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人感受,學生應該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學習當中。同時,這一理念體現出了語文學科知識的內隱性的特點,認識到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知識的根本所在。在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階段目標中,第一學段提到“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第二學段提到“能初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第三學段提到“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學段提到“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從體驗他人的思想情感到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表達出來,課程標準根據各學段學生的基本認知水平為“體驗”制定了學習目標和方向。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當中有 “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思考”的要求,在評價建議中強調“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教材編寫者也在教材當中表現了對“體驗”的重視和對教學的指導。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提出的三種基本學習方式之一是“活動體驗”,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賞啊”專題,教材的呈現方式就是“活動體驗”。
在課標指導下開展的課堂教學中,“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為教師廣泛使用,有的時候甚至成為糾正過去“填鴨式”教學的“利器”,教師通過“體驗”來突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目前,“體驗”這一理念往往借助于語文課堂活動的開展來表現。教學活動是“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運用現代教學理論整合課程資源,對教學進程中各要素進行系統分析,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指導教學順利實施而策劃的活動方案。”[1]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對“體驗”和語文活動的過分強調和追求,活動多余,使得語文課堂在熱鬧的表象下,出現由于活動方式不當,造成活動脫離教學內容,甚至產生沖突。更多的情況是,活動的重心不在語文,而在于強調一些人文主題,甚至是為活動而活動。當語文活動選擇了不恰當的方式,脫離了文本,背離了教學目標,甚至忽略了學生真正的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有價值的“體驗”。
“體驗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社會、生活實踐或具體案例的分析中,通過學習者的親身參與和互動,及對情感、行為、事物和策略的內省體察,從而掌握某些技能、策略,最終形成能力和某些行為習慣,建立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2]在語文教育的語境下,“體驗”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實踐,通過自身的體會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然而結合前面兩方面的分析,我們目前所關注和強調的“體驗”更多的是把“體驗”看作教師的一種教學策略,所以,體驗式教學實質上由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在以“體驗”的名義下進行的活動當中,仍然在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
也有研究者認為,“真正的體驗學習并非以知識為本位的課堂學習,而是指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中,去引導學生感受探索知識的艱辛和愉悅,培養探索未來知識的意識、興趣和精神,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和反思內省,不斷提升自我概念,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人格升華的戶外團隊活動?!盵3]這顯然將“體驗”與課堂環境割裂了開來,與課程標準和教材理念是相悖的,脫離了教學環境的“體驗”,在教育語境下討論是毫無意義的。
綜上所述,“體驗”的關鍵在于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種主體性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更應該從根本上為教師所重視。然而我們目前的“體驗式”教學策略,一方面泛化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使語文課變成了人文講座,另一方面,所謂“體驗”只是熱鬧地走個過場,而失去了實際的意義和作用。新的課程標準中,“體驗”在目標、教學建議、評價建議等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在寫字方面要求“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在閱讀方面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寫作方面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口語交際方面要求“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說話觀點和意圖”;綜合性學習方面要求“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所以說,“體驗”并不是一種可以具體說明的教學策略,而是一種意識,它不應該是教師刻意安排的,而應該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貫穿于教師與學生開展的教學活動的始終。學生不僅應該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應該去體驗發現學習內容,組織學習內容,確定學習內容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蔽覀兂3Uf,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4]三者之間地位平等,但是教師的引導地位、連接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作用必須突出,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的是把握好控制的度,立足于教學內容和文本,讓“體驗”成為一種教學意識,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而避免讓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絞盡腦汁打造出來的表演舞臺。
[1]張秋玲.語文教學設計:優化與重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8.
[2][3]劉艷軍.正確處理體驗教學和課堂教學的關系[J].教育理論研究,2007,(2).
[4]蔡成德.新課標背景下文本細讀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