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陽
(雞西大學,黑龍江 雞西158100)
大學生群體體育活動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的是全體學生都能自愿地參加活動,需要優秀的組織者來組織、管理、監督和指導.它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符合素質教育的目的與特點.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質,人的素質基礎是人的體質,而群體體育活動是增強體質最有實效的方法[1].隨著大學生閑暇時間的增多,校內體育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獲得人生有益的娛樂經驗和方法.只有豐富學校的群體體育活動,增強體育的健身性、趣味性、休閑性和娛樂性,才能滿足學生天生的游戲欲望,從而避免他們參加不健康的社會活動,有效地提高民族素質,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創造安定、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2].
大學生群體對“終身體育”、“體育人口”的概念沒有清楚的了解,未能深層次意識到“終身體育”對未來生活的影響.積極發展體育人口是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國人口質量的有效途徑.參與體育活動是建立終身體育思想的有效手段,要對大學生群體積極引導,采用各種途徑讓學生更加自覺、積極、主動、持久地參與體育活動,終身享受體育.
大學生群體有參與體育活動的強烈愿望,并以此來宣泄自我的情緒和緩解自身壓力.他們精力旺盛,需要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來提高身心健康的發展.此時的學生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恢復機能,能夠高頻率的參與體育活動.
男學生傾向于選擇乒乓球、排球、籃球、游泳、羽毛球、跆拳道等具有娛樂性、競爭性的項目,女學生傾向于選擇慢跑、健美操、跳繩、羽毛球等簡單、輕松、對抗性較弱的項目.高校大學生處于人生的最佳時期,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在參與體育活動上體現出多樣性和廣泛性,培養一項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運動項目對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有很大幫助.
學校體育教學分普修與專修兩種形式,重點教學內容專修課較多、份量大,可是,一年的體育課時僅有七十學時,除去理論課和因天氣原因不能進行的實踐課,實際完成70%的體育課就已經非常高了,這就要求學生在課下掌握和運用體育技術、技能,自我開展第二課堂,這樣才能達到教育部和體育總局的要求,每天不少于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
群體活動的另一種特點是在滿足學生個人的愛好和發揮個人特長方面,比體育課更有優勢.因此,群體活動對鍛煉身體的實效性,具有優勢,注意選擇學生終生都能參加的運動項目.學生常常發現,他們學習了某項體育活動的技術后,在實際的比賽中不容易運用,如果群體體育安排合理,就能鼓勵學生們繼續練習,鞏固提高技術、技能,使學生認識到課堂教學的技術只不過是某項運動技術的一部分,這種強化使學生畢業后仍能堅持活動,從而終生受益[3].
組織完成群體體育活動計劃要有稱職的管理人員,在校隊訓練期間,體育教師幾乎不可避免地忽視群體體育活動,無人管理,學生放任自流.應當把時間、地點、內容,通過學校教務處排入總課表中,指明每一年級、班級的具體活動時間、場地器材、活動內容及負責人,使體育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因此組織體活非常緊要的是大量細節問題要完成,它是整個計劃的結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計劃的目標方向[4].體育教師輔導工作要做到以下八個方面:
①體育教師不能只立足于上好體育課,應該轉變觀念,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群體體育活動.樂于奉獻,責任心要強,通過組織群體體育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②建立體育檔案,準確記錄每一次活動的開展情況及人數,并向校主管領導匯報情況.③當活動安排在校外時,帶隊參賽.④了解省、市比賽情況,與省、市體育局密切聯系,參加省、市的體育活動,掌握新的體育制度、競賽規則.⑤制定計劃,安排時間表,組織及指派工作人員,編制預算.⑥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取得各方面的支持,讓大學生參加意外保險,與保險公司建立優惠關系.⑦每個院系都有些特別愛好體育,體育成績優秀的學生,應該成立院系代表隊,充分激發大學生的體育熱情,帶動更多學生自覺加入到體育中來.每個院系也有些體育成績稍差、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對這些學生要耐心講道理,通過運動處方等形式使他們從中獲益.挑選學生輔導員,完成體活計劃,記錄每天的比賽成績,記錄器材和用具供應及使用,讓教師有能干的助手.⑧在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培訓學生骨干的工作不容忽視.每個班都有體育委員,每個院系的學生會都有體育部長,這些人應該是大學群體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力軍.體育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特別的指導,成立各種體育俱樂部由學生自行組織管理等.指派單項負責人及運動隊隊長,處理活動中的問題.
高校群體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具有開放的特點,不應局限在學校的場館、器材,還應該延伸到社會和大自然當中去,學校場館不足時,可以合理運用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來組織開展一些體育活動,比如一些野外體育項目等.而學校制定的校內體育活動計劃,需要周密考慮,單純地組織一次球賽,組織幾個隊參加是不夠的.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多數的校內體活計劃,都應該加大宣傳和感染力度,充分利用休閑娛樂體育來培養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和方法.篩選實用價值高、教學方法簡單、學生喜歡并且容易掌握的項目來進行.使學生意識到終身體育的價值和意義.
自我指導的體育活動是非正式的,是為所有想運動但沒有機會參加比賽的大學生準備的.強調無論水平高低,所有的大學生都可以參加,不需要集體配合的項目如:乒乓球顛球,足球對墻傳球、踢準,體操倒立,單雙杠,籃球的定點投籃、三人籃球賽,排球的傳、墊及鍵球,跳繩,舉重物,慢跑,武術項目等,很多學生愿意參加這些非正式的活動[5].
學校群體體育活動時間安排常常遇到許多困難,學生需要足夠的時間參加實踐活動,而這些活動必須與學校的總體安排不發生沖突,應采用不同的時間安排.例如:課余時間、早晨、課間、午間、節假日等.
運動競賽是實現學校教育方針和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檢查學校教學和訓練工作質量的重要依據,是選才的有效途徑.通過運動競賽活躍大學生的文體生活,宣傳體育的功能,施展大學生的運動才能,檢驗體育教師的業務素質,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質,加強校與校、院系、班與班、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作,團結一致,共同發展[6].
在校園舉行的運動競賽可分為校內與校外比賽,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比賽.如,單項賽(一日賽)、對抗賽、友誼賽(邀請賽)、測驗賽、選拔賽、表演賽、等級賽、及格賽、循環賽、淘汰賽、運動會等.
大學生體育活動需求的變化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學生影響的結果,而高校群體體育活動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增長體育知識,促進健康和提高運動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學校均可根據自己的師資條件、場地器材設備和學生的需求,選擇一兩項運動,長期開展.高校群體體育活動要形成一種氛圍、一種習慣,形成一種傳統、一種特色.搞好群體體育活動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的需要,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愿廣大體育工作者、愛好者努力工作,為大學的體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鮑恩榮.大眾體育指南[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
[2]丁建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探究[J].江蘇大學學報,2005,(1):89-92.
[3]殷曉旺.試論全民健身的心理效應[J].體育與科學,1997,(3):62-64.
[4]黃世昌.大學生特殊群體體育權利保護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6):8 -12,16.
[5]王勝超.普通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休閑活動特征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7):106 -110.
[6]王林.建構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10,(5):71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