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雋,吳 爽
(長春師范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教育部在新頒布的《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 (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將信息技術課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將這門課程在中小學中全面普及,并且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即“課程整合”。通過這門課程在中小學的推廣,增強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通過老師課堂的講授,讓學生在學習計算機基本知識的同時,掌握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了解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社會里對信息進行處理,快速地獲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成為一門有用的工具,養成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快速發展,師范教育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及時調整思路,培養出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人才。筆者按照教育部新標準的要求,根據《指導意見》的方針,從長春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信息技術系推進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過程出發,總結經驗,進行了專項研究。
當前我校學前教育計算機專業的培養對象是小學老師,而現在多數師范學校計算機專業實用性的課程設置數量偏少,理論性高于實用性,過多強調學科知識的內容而忽視實用性、動手性強的技術類技能的學習。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走到工作崗位,面對實際問題,不能很快地解決工作崗位中出現的突發問題。
計算機專業的師范生主要學習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知識、公共基礎課知識、計算機教學法等。一些學校開設了多門課程,如電子電路學、數據結構、ASP、組成原理等,而在實際的小學教學工作中,很少能用到這些知識。由于這些專業課占用了較多的課時,一些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如機房維護、計算機基礎、課件制作等課程的課時較少。有的學校不開設課件制作課程,部分學生在課外輔導班學習,有的在實際工作中自學,計算機課程體系不能完全適應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實際要求。
現在多數師范學校的教學法還采取“滿堂灌”的手段,而計算機專業本身要求動手能力強,在課堂上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親自去實踐,這樣才能對所學知識及時消化。
一個合格的信息技術教師要具備多種能力。在計算機專業知識方面,如計算機操作基本知識、計算機編程能力、計算機維護能力、軟件更新能力等,還有如教育學方面的基本技能知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知識,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其他科目融會貫通,同時還應學習教法等教師基本技能方面的專業課程。
一個合格的計算機教師要能夠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編寫適合的教學設計方案。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設計思路、依據的理論等方面入手,進行信息化的教學設計。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將講授的要點貫穿在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中。簡單的課件可以用Office系列中的PowerPoint工具制作,一些復雜的動態演示課件可以用Flash工具制作,一些數學類的課件可以用幾何畫板制作,一些邏輯要求高的理科課件可以用Authorware制作。一個優秀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必須熟練掌握課件制作技巧和流程,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課件內容相結合,這樣做出的課件實用性才能非常強。課件中包括了教師對授課經驗的積累,這些實例發揮了教育技術的特點,又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的。這樣,課件成了教師與學生、教與學之間信息傳遞的重要媒介。
師范生要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教法與教態、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興趣走向。在課堂中,應該秩序穩定,師生互動性強。
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領域更新速度快,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充實自己,讓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不斷更新以適應本學科的發展和需要。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新技術對學生傳授知識。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雖然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卻忽視了對知識的更新,不備課、不更換新教材,這脫離了時代和知識更新的步伐,傳授給學生的也只是過時的知識。
現在很多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小學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還負責學校校園網絡的建設與日常維護工作、學校機房的日常管理工作等。如果不具備這些建設與維護能力,實際工作中就會措手不及,因此需要加強對師范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根據我校畢業生在小學工作后的意見反饋,我院對一些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內容作了調整,加大一些動手性強的教育專業課的力度,優化課程結構。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課件制作、Authorware應用等課程。以2011級計算機班學生的課程設置為例:具體課程由公共基礎課程和計算機專業課程組成。公共基礎課程有教育學、體育、音樂、英語、美術等,計算機專業課程有網頁、數據庫、圖像處理、課件制作等內容。我們減少了數據結構等專業課程的課時,同時增加了對課程中技能訓練的實訓課的課時。并且每學期專門有計算機技能課程考核,讓學生在學校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最基本、最實用的計算機基本技能。
針對我校學生畢業后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我校組織教師編寫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綜合訓練教程》。本書涵蓋了計算機基礎操作、Office基本知識、flash、幾何畫板、Dreamweaver等課程,并且針對畢業學生在小學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對在校學生進行培訓。在校本教材中設置的課程,都是以后學生在小學工作中經常用到的基礎應用與軟件操作,是非常實用的課程。課程的第一部分是信息技術基礎,以多媒體信息處理和多媒體作品創作為主線,每一章都圍繞一個主題——多媒體作品的設計和制作的基本過程來展開。第二部分是信息技術教學應用;以教學設計為核心,介紹了信息技術在備課、上課及評課等教學環節中的實踐與應用。第三部分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介紹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論、整合的多樣模式,并有針對性地分析了整合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探討課程整合的優化策略,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每一章的教學內容都突出針對過程與方法的教學,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在體驗式、參與式的學習中將知識學習轉化為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這門課程將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分層積累遞進式的訓練,遵循“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過程,使學習由易到難。每一章的教學內容隱含著“釋義—示范—探究—實踐—反思”的結構主線,鼓勵同學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這本教材對學生的在校學習和以后的實際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為了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際中,學校開設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綜合訓練教程》這門課程時,將講授與實訓課時基本持平。老師在講授課堂知識的同時,要求每個同學同時進行上機練習。在重要章節講授完畢后,安排以下任務,比如作品展示與交流心得。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代表,在課程上展示小組集體的作品,班級其他同學充當小學生的角色聽課。在講授后,同學們互相點評,指出精彩的地方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每節課的最后,老師給出總結。在課堂上,每個同學都有機會上臺鍛煉,極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興趣,又在互相的評課中吸取了別人的成功經驗,改進了自己的不足。在課堂上的試講,很多同學用到了多媒體課件,也有同學采用傳統的板書式,或者多媒體與黑板相結合,教學設計新穎。
以《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綜合訓練教程》的學習過程為例,這門課程實際上是學生經歷、體驗、探索和實踐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過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是主體,老師只起到一個指導總結作用。學生在備課、講課、評課中,逐漸養成了主動學習與思考的習慣,改正不足,鍛煉了自己的講課組織能力,也強化了多媒體課件等的制作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等。該門課程平時的課堂作業、課堂出勤、講課練習等作為平時成績,再加上期末上機考試組成了這門課程的最終成績。
學生具備了基本的教學能力后,在學校的最后一個學期去小學實習。時間一般是2到3個月,學生要提前學習《小學班主任工作實務與技能訓練》。通過這兩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小學班主任的工作實務,提前訓練學生在小學工作的技能和實踐能力。通過實習活動,學生更好地了解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并應用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設計等。而且也能夠對小學機房日常維護的一些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基本符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要求。在實習回校后,指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習成果進行總結。按照以上研究的培養規格和課程設置,我們對2010級學生進行了試驗。學生在校期間,認真學習專業課知識,并且參加過級考試,很多同學都拿到了計算機二級考試的合格證書。在就業上,很多同學進入了市重點小學。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能認真負責地完成工作任務,課堂講解生動風趣,并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有的同學參加了省市的公開課,成為骨干講師。有的同學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在省市獲獎。實踐證明,我校培養出的學生基本能適應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需要,得到了學生實習與工作單位的一致贊揚,畢業生的就業率也逐年提高。
[1]郭友,趙詠.師范生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與實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4-36.
[2]劉群英.試談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母體”教育[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3-25.
[3]劉成章.信息技術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17.
[4]胡嵐.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科技信息,2007(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