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華
社會保障資金是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何確保資金的安全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2012》認為,完備的監管法律制度是社會保障健康運行的基礎,但中國的社會保障法制建設十分落后,為規范社會保障主體行為,及時化解社會保障風險,保證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體系勢在必行。《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2012》還就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監管提出了四項舉措:
盡快出臺《社會保險法》,確定社會保險以及社會保障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確保社會保障風險管理的權威性和科學性,針對當前違法、冒領、騙取社會保險金的問題實施法律監管和法律制裁;制定《社會保障風險實施管理條例》,為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社會保障精算管理的開展奠定法律法規基礎,使基金的籌集、投資、發放與管理等在法律框架下有效進行;適時修訂專門的法規制度,保證社會保障行為的合法性和嚴肅性,維護基金費用征繳的權威性;制定社會保障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的首席精算師或總精算師制度;建立定期精算評價制度與精算報告制度,健全保險精算師行為自律體系,完善社會保障信息披露制度。
梳理、修改已經頒布的地方法律法規與相關制度,補充和完善有關條例和管理辦法;研究制定單項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條例辦法,提高地方監督和防范風險效率;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社會保障基金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法對社會保障法律法規政策的執行、社會保險費的征繳、社會保險金的發放、基金管理和運營各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督。行政監督由嚴格的限量監管向審慎性監管模式轉變,明確監管主體的工作職責,進行動態監督。在行政法規上應完善社會保障違法犯罪行為的懲罰性規定,對違法挪用、擠占保險基金的行為應嚴厲懲處。
加強行政監督,制定相應的監督協調制度,建立強有力的基金協同監督體制,完善社會保障基金專項財務檢查與審計辦法,完善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報告的內容,完善個人賬戶信息、基金收益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執行基金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從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基金運行、基金組織機構及其行為、披露乃至資金的信用擔保等一系列重要環節進行全面監督。
建立公眾監督制度,加快完善社會監督的法律法規,發揮社會非營利組織在監管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從制度上保證廣大社會組織和成員(包括工會組織、企業經營者、職工代表、退休人員代表和專家學者)參與社會保障監督;構建多層次的監督體系,完善專業機構監督制度,提高個人監督的積極性;加強社會保障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主動接受廣大公眾的評議和監督。《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
2012》由教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組織撰寫,是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承擔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首批建設項目“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批準號:10JBG009)的重要研究成果。該報告以“風險管理”為主題,由來自中華全國總工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暨南大學、軍事經濟學院等實際部門和高校的眾多專家與學者共同攻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