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全
小微企業的發展因能較好地解決就業、穩定社會根基,逐步進入決策層視野。一些部門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予以支持,但由于政策涉及面較廣,導致政策落實效果一般。在金融扶持政策中,曾建議各家金融機構積極給小微企業放款,但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基于收益較低和成本較高的原因而不愿給廣大小微企業放款,從而導致落實政策成為落實任務。要真正實現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其重點之一應該是加大對小微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或快速促進這些機構加速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而財稅政策作為公共政策的重要推手,如何在財稅政策方面入手,對小微金融機構進行支持,是一個新鮮而富有爭議的話題。
近年來,政府各部門積極出臺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的扶持力度,但由于對中小企業的定義較多,其中有些定義實際上已將中小企業定位于大型企業的范疇,導致政策落實效果不理想。在政策落實中,長期沿用2003年頒布實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的定義,即要求從銷售額、企業職工人數、資產總額等指標來劃分,比如將工業型中小企業確定為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這些規定是對1998年頒布實施的 《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準》以及1992年相應補充標準的重新確定,但目前看來,這些標準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因此,2011年6月《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下文簡稱《規定》)對中小企業進行了重新定義,與2003年相比有了長足進步,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小企業劃型標準第8次相關修訂,也是涉及面最廣、行業面最寬、劃型較全的一次,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做了詳細劃分,更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狀況。《規定》覆蓋了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住宿業、餐飲業、信息傳輸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他未列明行業等16大類行業。按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并結合行業特點,將中小企業的類型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以工業行業為例,從業人數不足300人,或者營業收入不足2000萬元的所有工業企業均為小微工業企業。其中,從業人員20人以上不足300人,且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上不足2000萬元的,或者雖然從業人員超過300人但營業收入不足2000萬元的,或者雖然營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但從業人員不足300人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不足20人或營業收入不足300萬元的為微型企業。
但是,這次規定仍然存在不足,即對中、小型企業的規定標準太高,對微型企業的規定標準過于籠統。比如“營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但從業人員不足300人的為小型企業”的規定,就將大量科技類中型企業劃入了小企業的范疇,但目前造血干細胞、文化傳媒、互聯網應用等多個行業的運營中已經不再把人員數量作為最重要的考核依據,而是重視核心技術人員的作用,重視資本的作用,其中有一些企業甚至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甚至正在籌劃在證券市場發行股票,將其定義為小企業既影響了其他小企業爭取相關優惠政策,又易于造成此類企業無法銜接對大中型企業的政策支持。而行業劃分中的問題更加突出,比如行業劃分中依然不鼓勵小型企業從事燃氣、電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小型企業甚至連牌照都無法獲取;而對于郵政業,則更多屬于國家壟斷型企業,也無法與小微企業沾邊,甚至中型企業都無法進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雖然允許甚至鼓勵小微企業進入,但也并非越小越好,在大城市的住宿行業中確實存在著不少微型企業,其中個別企業經營過程不夠規范,甚至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
因此,建議對小微企業的定義按照主營業務收入的單一財務指標進行初次劃分,再按照行業標準進行二次劃分。按照財務指標劃分的原因是小微企業大部分營業收入較低,但其中有些小微企業迅速成長起來進入了大中型企業的行列,以主營業務收入作為劃分標準不僅能夠有效區分企業規模,也有利于支持企業快速成長;而存續期較長的小微企業,其收入依然難以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其所處行業仍然對社會、經濟有著較大的貢獻度,比如零售、餐飲等行業,那么對這些企業的長期扶持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也方便了群眾,增加了社會穩定。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但這類企業集群數量龐大,長期以來缺乏直接的政策支持,而各類行業扶持政策又對其支持較少,這就導致了上級政策雖好但基層落實較差的現實局面。如何加大對這些企業的直接扶持,讓其直接獲得幫助,從而給社會帶來更多貢獻,是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
本屆政府已經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對小微企業扶持的輪廓,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著重強調要增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2013年7月15日,全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明確指出,小微企業是企業家創業成長和提供新增就業崗位的重要機構,對科技進步和企業創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為進一步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作出了部署,明確提出確保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增量“兩個不低于”(對于小企業信貸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目標;加快豐富和創新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方式;著力強化對小微企業的增信服務和信息服務;積極發展小型金融機構;大力拓展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切實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加大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營造良好的小微金融發展環境。
后續政策的落實也比較迅速,尤為突出的是財稅政策的跟進。2013年8月1日起實施的《關于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規定,月銷售額或營業額“不超過2萬元”的企業或非企業性單位,暫免征收增值稅或營業稅;對于按季度申報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或營業稅納稅人,季度銷售額或營業額不超過6萬元(含6萬元)的,可按規定暫免征收增值稅或營業稅;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中的企業和非企業性單位,兼營營業稅應稅項目的,應該分別核算增值稅應稅項目銷售額和營業稅應稅項目營業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按季納稅6萬元)的暫免征收增值稅,月營業額不超過2萬元(按季納稅6萬元)的暫免征收營業稅;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中的企業或非企業性單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按季納稅6萬元)的,當期因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含貨物運輸業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已經繳納的稅款,在發票全部聯次追回后,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這項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專門為小微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量身定做的扶持政策,政策目標性很強。雖然也有個別爭論認為此項政策對大企業不公,但實際上小微企業長期以來的扶持政策缺失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此外,其他相關政策的出臺也很重要,比如對小微企業的所得稅政策、對其經營者的個人所得稅政策等,若能夠繼續跟進,則將會對小微企業的生產積極性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目前,小微企業存在眾多的經營障礙,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融資難,這并不是要求大中型金融機構給小微企業發放強制貸款等政策可以解決的問題,更不是由政府直接出資來解決小微企業資金匱乏的問題,其核心問題是由與小微企業門當戶對的小微金融對其進行扶持,這種市場化的盈利模式有利于推動小微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發展的大力支持。
因此,應深入研究、探討如何對小微金融等小微企業的服務機構進行政策支持。目前已出臺了金融企業對小微企業貸款損失專項損失準備金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保險收入減按3%征收營業稅,對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在3年內免征印花稅,將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執行期限延長至2013年,將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保險收入減按3%征收營業稅的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
然而,目前比較明顯的政策缺口出現在金融機構以外的政策支持,比如對小額貸款公司,并沒有出臺全國性的統一政策。關于能否對小額貸款公司發放的小額貸款及其取得的收益進行稅收減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如果能夠減免,不僅可以推動小額貸款公司積極給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也有利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小額貸款公司,從而對小微企業的進步產生積極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需要區別對待的政策,可以在擔保公司、典當行,乃至于互聯網金融等領域逐步推行,以促進小微企業實現快速、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