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竟,楊 勇
(長春理工大學教務處,吉林長春 130022)
長春理工大學一直致力于文化素質教育工作,2006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長春工業大學等7所吉林省高校為聯合基地)以來,根據《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為適應現代經濟社會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學校及時提出了以轉變教育理念為抓手,以切實加強和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科學素養、創新能力為目標,以構建具有學校光電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群為內容,以開展內容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手段,傳承“明德、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精神,傳承文化育人、素質育人的辦學思路,踐行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現長春理工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工作目標,探索地方工科院校為文化素質教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學校從自身辦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參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學習、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在繼承和弘揚學校建校50多年以來形成的“明德、博學、求是、創新”精神基礎之上,積極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既體現文化素質教育的共性,又突出作為地方工科院校的特色,將文化素質教育目標定位為: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人文思維。通過文化素質教育,激勵學生汲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樹立熱愛祖國、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培養具有優良的職業道德、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創新型人才,努力實現當今大學生的求知、做事和為人的有機統一。
長春理工大學明確確立了培養理工科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經管、文、法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社會應用能力”均衡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將文化素質教育作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并據此提出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具體思路: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完善學校校級、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二級分層管理模式與管理體制,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為根本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重點,著力抓好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完善文化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開展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校園文化氛圍的養成,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師的文化素養以及學校的文化品位,初步構建起具有地方工科院校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
學校以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①為依托,將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形成了我校光電特色與大學生素質文化教育相交融的工作思路。如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之一的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秉承王大珩先生“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辦學思想,以“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能力”為人才培養目標,將傳授知識與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著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學院各專業執行單獨的培養方案,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名師授課與全程學業導師制,導師協助學生制定發展目標和學習計劃,指導學生科研活動;各種形式科研訓練貫穿于專業理論課教學全過程,結合科研成果和科研課題開展實驗教學。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以學術活動為核心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定期在導師的指導下了解相關學科前沿知識,通過課堂討論、專題研討、撰寫小論文等多種形式,開發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潛能與文化素質底蘊。
以突出“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兩部分內容為主要方式,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文與創新精神為根本目的,學校積極探索具有學校特色化的文化素質教育路徑。
學校領導及全校教師積極以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為培養目標,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積極參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2006年以來,發表文化素質教育相關論文70多篇,校級、省級以及教改課題近50項,文化素質教育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主體部分,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成效。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提高自身素質修養的各項工作,利用學校特有的人才資源,對教師進行教書育人、師德培養及人文精神的培養。每年進行“三育人”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評選活動,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先進典型,將師德建設作為學校的一項長期工作任務,切實做好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讓老教師言傳身教,用優秀的實際感染青年教師,共同營造高品位、高素養的師德育人的文化氛圍;兩年一次組織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評選青年教學標兵,在青年教師中開展了廣泛的教學意識、教學能力培養活動,建設良好的師德師風環境;每年開展“我最喜愛的教師評選”活動,增強教師專業技能的同時,也灌輸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在每年的教師節廣泛組織開展新老教師座談會,請教學先進和典型的老教師暢談教學生涯中教書育人的經歷,在給青年教師樹立良好榜樣和提供有效教學經驗,打造一支教書育人的師資隊伍。
以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為契機,在切實轉變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文化素質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結合的途徑。不斷加強和完善富有地方院校鮮明特色的文化素質課程體系,形成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群:將知識產權法、大學語文(應用寫作)以及文科高等數學三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納入必修課程范圍;在全校范圍內針對文化素質教育開設了通識教育課,初步確立了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并舉的課程建設思路,積極鼓勵文化素質教育教材的出版。粗略統計,在學校范圍內開設全校選修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60余門,學生選修累計人數多達78223人次;支持出版文化素質教材30余部,經費支持40多萬元。
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開設課程及講座,不定時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到校演講,舉辦文化素質教育系列講座,內容涵蓋文學藝術、哲學歷史、人文地理、科學技術等,并保證科學技術、人文社科和文學藝術板塊的內容占有一定的比例,2006年以來,參與人數多達35333人次;每年舉辦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大學生藝術展演以及各種文化比賽活動,如演講比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規范漢字書寫大賽等等,2006年至2012年,學生參與人數累計超過27萬人次。同時,學校鼓勵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積極滲透人文知識,并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學生開設人文講座,讓學生感受他們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形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學校緊緊促使文化素質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社會實踐活動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主要內容,密切聯系社會焦點,結合專業特色,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積累專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境界,特別是增強了關愛社會文明的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獨立意識,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2006年7月至今,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參與學生人數已累計超過36050人次,在加強實踐教學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
[注 釋]
①長春理工大學共建有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與機械工程“教學、科研、生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兩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1]周遠清,閻志堅.論文化素質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睦依凡.關于大學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
[3]閆崇京.淺論工科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科技信息,2010(10).
[4]袁家蘭.工科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狀況的調查及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5).
[5]武忠遠.地方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三位一體”模式探索[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