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艷,賀小光,齊海燕,陳紅君
審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歷程,我們不難看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高等教育借鑒前蘇聯的“專才教育”思想,強調按計劃對口設置專業和培養人才,形成所謂的“專才教育”模式[1-2]。后來發現“專才教育”過分強調“學以致用”,導致專業口徑越來越窄,學生基本理論知識不寬、文化素質水平不高、社會適應能力差、創新能力意識不強。改革開放以后,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通識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大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發現知識增量和學習時間常量的矛盾凸顯,“通識教育”模式受到局限。因此,如何將“專才教育”和“通識教育”進行整合,形成適合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培養高素質、高能力、創新性人才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點[3]。
物理學專業是一個古老的專業,開設的課程以普通物理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理論力學、熱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為核心,理論知識較多,應用技術的內容偏少,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所以對物理學專業進行改革的思路是:厚基礎、新知識、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制定教學計劃、修訂教學大綱、改革課程體系和增加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改革。
1.1.1 增加通識課比例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意識,增設適當的通識課對于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使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多樣性和多層次的要求。
1.1.2 增加實驗課比例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增設了2門實驗課,即材料物理實驗和金工實驗課程,通過從理論到實驗再到理論的科學研究過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科學研究的經典方法是理論和實驗的相互結合,享受學以致用的美妙樂趣。
1.1.3 優化課程結構
將物理學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方向課,在學生修完基礎課和核心課后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選修專業方向課模塊,即考研的學生可以選擇考研專題模塊,從教的學生可以選擇教師技能模塊,熱愛電子技術的學生可以選擇電子技術模塊,熱愛材料物理的學生可以選擇材料物理模塊。
1.1.4 延長實習時間
為了提高師范生的教師技能和實踐能力,教育實習時間從10周增加到18周。在第6學期將物理學專業學生分成考研班和就業班,考研班第6學期實習,第7學期修讀專業方向課,即考研專題模塊,為考研做好準備;就業班第六學期修讀專業方向課,即教師技能模塊,第7學期實習,為就業做好準備。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為使學生適應社會需求,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結合物理學專業特點,將本科生單一的學術性畢業論文(設計)變革為多元化的畢業論文(設計),制定物理學院畢業論文(設計)多元化改革方案。多元化的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包括五部分:實驗型畢業論文、實習型畢業論文、創新創業項目型畢業論文、小制作性畢業設計和傳統的學術性畢業論文。
1.2.1 實驗性畢業論文
根據專業特點,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工作應與教師的科研相聯系,應與學生考研相結合,增加實驗型畢業論文的比例為20%,主要來源于本院教師的課題。通過扎扎實實的科學研究工作,使畢業論文(設計)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培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標志性教學環節。
1.2.2 實習性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工作應與學生的實習相聯系,應與學生的就業相結合,增加實習型畢業論文的比例為10%,主要來源于實習單位教師的課題及學生的實習過程。我們鼓勵學生在實習學校完成畢業設計,不僅可以體驗真實的工作狀況,而且可以獲得一定的經驗,為今后工作打下基礎,順利完成學生向教師的角色轉變。
1.2.3 創新創業項目性畢業論文
結合物理學院現有的3個創新創業項目,增加創新創業項目型畢業論文(設計)的比例為20%,主要來源于本院教師及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通過這些創新創業項目的參與和完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1.2.4 小制作性畢業設計
結合物理學院現有的科學探究實驗室和通用電子技術等課程的應用環節,增加小制作性畢業設計的比例為10%。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一些實用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2.5 傳統的學術性畢業論文
保留一部分傳統的學術性畢業論文,所占比例為40%。但是對傳統的學術性畢業論文題目進行嚴格的審核,要求開設選題新穎、對學生能力提高有幫助的題目。
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興趣、愛好,成立考研組、就業組和科技組。無線電制作科技組的教師帶領學生申請了3項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無線電制作科技組的教師帶領兩組學生參加了吉林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了成功參賽獎??佳薪M的指導教師定期對考研學生進行輔導,答疑解惑。結合教務處舉辦的第二屆“三智杯”教學基本技能大賽,物理學院組織了賽前培訓、書法比賽、知識比賽、教法與教學設計比賽、和說課比賽,有115名學生參加了培訓和比賽,通過層層選撥,勝出的3名學生參加了學校的模擬講課比賽和無主題談話比賽,最終有2名學生進入決賽,并分別獲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績。
物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建構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改革過程中,對物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改革和探索。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成效顯著,我校已立項的質量工程項目有:《大學物理》省級精品課程,《力學》、《模擬電路》和《普通物理實驗》省級優秀課程,省級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理論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兩個校級重點專業,理論物理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原子物理學》校級優秀課。學生在省級挑戰杯大賽、數學建模大賽、電子設計大賽、師范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大學生英語競賽等系列大賽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特別是近年來物理專業學生考研錄取率逐年提高。
[1]李宏.論高師教育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53-55.
[2]丁革建.地方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5):92-96.
[3]蔡克勇.轉變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1998(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