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劉 雁
目前,全國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問題。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大學生心理檔案是否存在、質量如何,都與心理教育程度息息相關。建立與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是大形勢的需要,也是關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措施,能夠促進各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化、全面化、科學化。
心理檔案是解析個體心理活動的管理系統。對大學生來說,心理檔案就是依照大學生成長歷程和心理特征建立起來的,用來預測大學生心理行為,日后為大學生實施心理輔導和危機干預提供參考依據的動態管理系統[1]。把這些材料按規律排序成有內在聯系的體系,真實有效地把學生的心理狀況表現出來,可以為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基礎。廣義的心理檔案指的是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材料。比如說高校對學生入學時心理健康的測試以及備份,對心理健康的教學規劃、教學課題、課程方案、活動設置和所取得的成果記錄。我們研究的心理檔案采用的是狹義心理檔案。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有學生自然情況簡介、學生家庭情況簡介、學生早期教育情況、既往病史、個人受教育簡歷、學生學歷狀況自評、各種心理測驗及診斷結果、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綜合評定、學生心理咨詢記錄[2]。如何來分析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設計呢?我們主要從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這三個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入手。大學生心理檔案的資料中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資料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各時期情況;另一方面資料是對學生心理情況有影響的因素[3]。比如說大學生的心理測試結果,關于心理方面的溝通、受教育的經歷,大學生個人的具體情況如身體情況,都要統計預警信息資料。
要客觀實際地去收集,遵循操作程序來客觀地測量采集,不能主觀臆測、武斷評價。用科學的統計管理方法以及先進的管理技術收集數據,達到科學性,就是要尊重客觀事實。
高校應該開展對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保密工作,建立并不斷完善關于心理檔案的保密機制。在保存工作中,紙質的檔案要放在專用的檔案柜里,并保證它的保密性,而電子版的檔案也要對其進行加密以保證其保密性,兩種類型的檔案都要定期檢查,隨時抽查以防止檔案的污損、丟失現象。并且對大學生個人心理檔案的內容必須嚴格保密,只限本人查閱。教師不能將學生的心理檔案材料外借、泄密。如果學生出現問題,如患精神疾病等,在學生心理和利益不受傷害時,可以讓有關人員了解。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也須及時把信息反饋給學校、家長。
大學生心理檔案不是固定不變的,應定期對大學生的心理進行測試,添加新的記錄,讓大學生心理檔案處于變化發展的狀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還在不斷成長,“動態變化”是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問題,不斷分析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大學生的心理檔案加以完善。與此同時,大學生也能夠根據不斷變化的心理檔案,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遇到不能處理的問題及時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員溝通,工作人員也可以根據心理檔案中的動態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從而形成動態的信息反饋體系。
心理教育的工作隨著對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不斷變化與完善而更加具體化、全面化。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使大學生能夠時刻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心理變化,明確學習的方向。學校要主動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釋數據時要客觀、慎重,不得亂下結論,看待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
學校應考慮自身能力,在建檔方式上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資源,做到資源的最優化分配。在建立心理檔案時,分成三類:一是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隨時更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其發展變化進行總結并建檔;二是對大學生的發展性自測。通過測試、量表,及時分析新數據,從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疏導,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自我完善;三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計劃,讓大學生時刻保持心理健康。同時,高校要根據自身不同情況而運用不同的測量方法與工具,節省高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心理測試、分析系統的最大功用。
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為學校對大學生的全面管理提供了心理學方面的素材,高校可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心理變化,并可以對其進行總結與分析[4]。例如能從心理檔案里查找到部分大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不健康等問題及其原因,對癥下藥,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也能夠從心理檔案里查找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有助于學校教學上的分班和個別化教學,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滿足學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心理檔案的存在,能從總體上評價一所學校的教學水平。
大學生的心理檔案能夠全面、具體地記錄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心理發展變化等情況。教師可根據大學生心理檔案的研究,掌握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摸透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脈搏,對大學生輔導到位。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依據,使老師能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動態,為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高校要運用科學的處理方法來對待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針對個人不同情況進行診斷、溝通、教育。這樣能掌握每一個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情況,也能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總結。
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為學生個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學生從心理檔案處,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況,發現存在的心理問題,就會主動尋求幫助,經過被啟發,達到效果。在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人員可以總結出大學生的共性心理問題,從而在教育中進行預防與解決。同時,在教育工作中,也可以讓教育工作人員發現自身的教育問題,以促進教育工作質量的進步。
通過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夠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測試、評估并及時對資料進行更新,這是一種科學的記錄、發展的記錄,能夠讓大學生時刻看到自己的心理狀況,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學生檔案中,有成績、學籍等關于學生的記載,但目前還沒有心理健康這方面的記錄。如今,學生心理素質越來越被社會重視,為適應社會,立足社會,學生要有堅定的信心,遇事要有耐挫力,要有競爭、創新意識。在社會的大形勢下,高校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是大勢所趨。
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教育工作,使大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這是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的目的。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要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全面反映出來,把大學生的信息準確地提供給學校。大學生心理檔案可涵蓋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大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如個人身體情況、家庭情況、在校學習生活情況以及發生在個人身上的重大事件等。其次,是大學生的個人心理狀況,如學生個人智力、個性、心理健康、學生心理特征等[5]。大學生心理檔案有如下內容:
能有助于教師對大學生心理進行分析,診斷大學生問題如何產生。具體有如下幾點:(1)基本情況。如姓名、性別、民族、籍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入學年級等。(2)身體情況。如身高、體重、血型、身體發育情況,是否有生理缺陷、疾病史等,以及身體檢查表。(3)家庭情況。家庭主要成員、職業、經濟水平、和睦情況、家庭是否發生過重大變故等。(4)學習情況。大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學習成績、行為品德、態度、交際、體育鍛煉等和獲得過何種獎勵,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等。(5)重大事件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如家庭變故、是夠有家庭成員死亡、是否父母離異或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重大挫折等。
為了全面、科學、及時地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高校可進行如下幾種測試:(1)《大學生健康調查表》,在新生入學時對大學生進行測試,以了解新生的心理狀況。(2)《精神癥狀自評量表》,以測量大學生存在的心理疾病。(3)《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以測試大學生的性格特征。(4)《瑞文標準推理測驗》《卡特爾聯合性智力測驗》,以測試大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況。(5)《艾森克個性問卷》,以測試學生的氣質類型。(6)《愛德華個性偏好量表》,以測量學生的興趣、愛好。(7)《學習適應性量表》,以測試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情況。(8)《人際交往量表》,反映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家庭關系等。(9)《職業咨詢測驗》,通過對職業的定向測驗、興趣測驗,能夠掌握學生對各種職業的態度和如何選擇職業。
如接待的教育人員、時間、內容、交談情況、心理問題、疏導方法、結果評議、信息反饋等。
如學生個人信息的變化,是否在個人身上發生過重大事件,校方以及家長的反饋和鑒定等。
如大學生的情緒表現、興趣特長、有無同情心、有無負面情緒、是否造成過心理創傷、是否失眠、有無輕生想法、是否有過接受咨詢治療的經歷、急需咨詢的問題等。
總而言之,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工作任重而道遠,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迫在眉睫。通過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高校就能夠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就能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預防、矯正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出素質高的合格人才。
[1]曾澤鑫,溫義媛.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系統中的信息反饋機制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6):19-21.
[2]劉成玉.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初步構想[J].貴州教育,1999(7):38-39.
[3]劉艷.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和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8(2):44-45.
[4]教育部要求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2-04-01.
[5]康虹.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芻議[J].開封大學學報,2002(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