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薇麗
羅薇麗/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講師(廣東梅州514000)。
聲樂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藝術類學科。但是,當前學前教育的生源現狀給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實際教學帶來不少困難,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筆者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就高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談談個人的體會。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大部分都是初學聲樂,在剛入學的歌唱技能訓練過程中,嗓子經常疲勞、沙啞,致使學生對唱歌產生恐懼感,從而給學習造成阻礙,喪失了學習的信心。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一定要耐心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從各方面幫助學生分析聲樂學習的實際狀況,積極鼓勵他們戰勝困難,重拾信心。
首先,分析課程的教學目的。聲樂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些已經成名的歌唱家都還一直不斷地學習與完善。跟學生講一些比較典型的歌唱家學習聲樂的經歷,讓學生意識到聲樂學習的反復性。教師也可以把自己曾經在聲樂學習中碰到過的困惑與挫折拿出來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得以平衡心態,盡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學習當中去。還可以適當降低聲樂學習的難度,讓學生覺得達到這一要求并不是很難,從思想上卸掉包袱。
其次,分析學習聲樂的好處。學習聲樂的好處數不勝數,如促進健康、調節心態、緩解疲勞等,這樣的分析拉近了學生與聲樂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學習聲樂的期待感。當然,任何學習過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教師還應當及時為學生加油打氣,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激發他們追求新目標和成就感的強烈要求和愿望,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變被動為主動。
由于大部分學生入學之前都未經過專業的音樂基礎訓練,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導致教學進度的減慢,主要體現在樂理知識薄弱、識譜視唱能力差、不會聽伴奏等方面。聲樂課本來時間就緊湊,既要發聲練習又要作品演唱,而這些問題只能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逐步加以解決。
1.在新歌識譜中鞏固樂理知識。學前教育專業一年級的新生學唱新歌基本都采用教師教唱、學生跟唱或跟琴視唱的方式進行。在教唱之前,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應該預測到有哪些樂理知識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可以先進行學習鞏固;在學唱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學生不懂的樂理知識,要及時提示學生,引起注意。
2.在新歌學唱中加強視唱能力。教師可以單手放慢速度彈奏旋律,學生輕聲視唱。要求做到眼看譜、耳聽琴、手擊拍,在發現有音準節奏錯誤時,應及時糾正,反復練唱。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以后,教師則可以用鋼琴給第一個音,讓學生擊拍清唱。另外,教師還應提醒學生在視唱時也要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即科學的呼吸、正確的發聲等等,避免白聲、喊唱等不良的發聲方法。可以說,新歌視唱譜也是另一種方式的聲樂練習曲。
3.在作品演唱中學會辨聽伴奏。很多學生在歌曲唱熟后進行完整演唱時,不會聽伴奏,甚至出現被伴奏牽著走的現象,伴奏者只能彈旋律性伴奏,一旦出現彈錯音的情況,演唱者就會跟著伴奏走音。教師應先將“伴奏”這一音樂術語詳細地向學生解釋,并教會學生找到哪些是前奏,哪些是間奏,在初合伴奏時可用“起”這個字提示學生起唱,剩下的演唱部分則先用劃拍的方法進行練唱。待熟練以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伴奏譜,要求學生在唱歌時要關注鋼琴伴奏譜,特別要注意起唱、延長音和一些特殊節奏的鋼琴織體。
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一般以集體授課的形式居多。以我校為例,每節課人數大概8-12人不等。聲樂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技巧的集體授課可以減少重復勞動、提高效率,有利于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開拓視野,擴充曲目,增長見識,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但是,由于聲樂集體課主要解決的是聲樂學習中的“共性問題”,與傳統的聲樂個別課相比,集體課教學在針對每位學生的實際問題方面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特別是對程度好與基礎差的兩端學生,容易造成“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后果,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揮。因此,要做到在面向多數的集體教學中兼顧兩頭,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必須要從多方面想辦法。
1.位置調整方面。聲樂教學主要靠聽辨聲音來發現問題。集體課大家一起發聲,錯誤的發聲會淹沒在其中,也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隨便應付的情況。一般來說,站的位置離教師近,教師會聽辨得更清楚一些,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學生的口型是否正確、動作是否協調。因此,為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發聲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學生所站的位置應該每節課都有調整,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與教師近距離的接觸,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2.個別抽查方面。在發聲練習、作品演唱等集體練習環節后,一定要有個別抽查這一“濃縮的個別課”環節,這對我們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了解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起到很大的作用。每節課可在允許的時間內抽查3-5名學生,每次只唱一段歌詞即可。要求在教師指出個人的錯誤并加以指導時,別的同學認真觀摩,檢查自己是否也出現同樣的問題,并從中收獲解決的方法。通過這樣“以點帶面”的個別抽查,既做到“因材施教”,又使學生找到了新的學習方法,激起了學習歌唱的欲望,聲樂學習得到了整體推進。
3.演唱要求方面。集體課中,大家做同樣的發聲練習,演繹一樣的聲樂作品,教學內容和進度要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的基礎、接受能力、音色和音域都各不相同,教師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歌曲定調,音域較寬的學生用原調演唱,高音還未解決、喜歡喊唱的學生則要降低一、兩個調;在個別抽唱后由教師評價、提出建議環節也應該對不同的學生提出“較高要求”、“一般要求”、或“最低要求”。如演唱歌曲《西風的話》,“較高要求”是指學生能充滿感情地演唱歌曲,在演唱過程中能把歌曲的各種力度變化和速度變化用歌聲表現出來,氣息扎實,聲音連貫、飽滿;“一般要求”是指學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注意呼吸的支持,盡量做到兩小節換一口氣,保持中聲區的聲音自然統一;“最低要求”則指學生能完整地演唱歌曲,有意識地運用氣息歌唱,正確把握音準。這樣把原來統一的教學內容變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為達成適宜自己的目標要求,不斷地在學習中作出積極的努力。
4.考試曲目方面。每一學期的聲樂考試都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體驗成功追求卓越的重要途徑,因此,為每位學生確定考試曲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前面已經談到,每一學期教師所教授的內容都是以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為標準的,同時也是依據“循序漸進”原則來安排的,所唱的曲目不可能完全照顧到基礎和興趣各不相同的每個學生。所以,首先應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要求學生選擇一首本學期學過的自己最喜歡、最有把握的歌曲唱給教師聽。教師再根據學生演唱的情況幫助學生敲定曲目,如果覺得不太滿意,短期內沒有發展的可能,就必須及時更換曲目,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讓學生繼續努力練習。另外,教師還應幫助一些音準節奏較差、不會聽正譜伴奏的學生確定伴奏的彈奏形式。這些學生一般存在天生音不準的毛病,他們唱歌很容易走音,因此只能用旋律性伴奏,即左手和弦右手旋律的伴奏。這樣能使這些學生在考試時跟上主旋律,增強演唱的信心。
聲樂是一門技術性很強又十分抽象的學科。初學者一般都不理解諸如“深呼吸、高位置”等聲樂術語,對學習聲樂很盲目。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運用各種直觀而又形象的方法和手段去啟發學生,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和消化抽象的聲樂理論,形成正確的聲音觀念,從而更快更好地掌握歌唱方法。
1.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會使聲樂理論、專業術語的講授更加直觀化。有時教師比劃了半天都不如一張電腦制作的發音器官結構動畫圖表達得更清楚、直接,在尋求聲樂理論依據時不如就在課件中鏈接沈湘、金鐵霖、鄒文琴等聲樂教育大師的精辟言論。另外,還可以借助音像器材在課堂上經常給學生播放中外名家的優秀演唱,學生聽多了就會對正確的聲音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有了聲音表象的感覺和積累,從而逐漸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現在每個學生都有手機,在教學的各環節中可以充分利用手機的錄音功能,如在學唱新歌環節,把教師用鋼琴彈奏的歌曲旋律錄下來,有利于在課堂之外準確、快速地學唱;將個人抽唱環節進行錄音,它能清晰地反映學生的發音問題,再加上教師的指點,能幫助學生找到歌唱感覺并延續到課外,有利于歌唱技巧的鞏固和提高。
2.運用教師的直觀示范。模仿是聲樂學習初級階段的重要方法之一,正確的示范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直觀的學習樣板,使之有明確的追求目標。教師的示范包括聲音和動作兩方面。在聲音示范方面,筆者認為最有效的就是對比范唱。教師可以先模仿學生錯誤的發聲方法,指出其缺陷,分析其錯誤的原因,然后再做出正確的范唱,引導學生從聽覺上分辨正確的發聲;動作示范主要體現在口型和呼吸器官各部分肌肉的運動,學生則使用視覺和觸覺去直接感受。如音程大跳式的發聲練習,教師在范唱音高上行時要求學生先觀察口型是如何隨音高上行而變化的,然后可以讓學生用手去觸摸教師示范時腰部、兩肋的擴張和小腹的微收運動……學生通過從聽覺、視覺和觸覺上先獲得全方面的感受和體會,再經過有目的的模仿,最后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發聲技能。
3.運用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要把抽象、枯燥的聲樂理論講給學生聽,就不能生搬硬套的照本宣科,應該借用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和感受得到的東西,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進行講授。如講授如何發聲、送聲的問題,就可以比喻成投擲鉛球,將聲音從咽腔后部送到頭頂,再從前面出來,猶如拋物線一樣,聲音就可以獲得良好的高位置,具有穿透力。這種解釋比“聲音從喉室發響后經過喉腔、口咽腔,往上通過鼻咽腔到上部共鳴腔體(鼻竇、額竇、蝶竇)后再送出來”更簡單形象,學生更易于理解、樂于接受。
[1]徐曉昱.論音樂教學幾個主要環節[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1)
[2]侯方.音樂教學改革的辯證法[J].中國音樂教育,2001,(10)
[3]胡曉瑛.“師生雙選”聲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歌海,2009,(3)
[4]錢雯雯.公開課若干爭議問題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