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鶴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吉林 長春 133000)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4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1.合作社是在互助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共同經營的方法謀取社員經濟利益和生活改善的社團法人。合作社是與公司并列但不相同的組織形式,其含義包括:合作社是社團法人;合作社是互助合作性社團法人;合作社組織形式較公司簡便靈活等。[1]
2.在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法人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依據法人是否具有營利性,分為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一般指公益法人)。依照此種分類,合作社應屬于非營利性法人。[2]
3.合作社事實上是處于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法人和專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益法人之間模糊地帶的法人,是中間法人。[3]
4.合作社就是合作社法人。“基于合作社的特殊性,從內部看,它謀求社員共同利益,與社員之間的交易不以營利為目的;從外部看,它要實現營利,類似于企業法人。因此認為,在法律上,合作社應當定位為合作社法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設立合作社法人注冊門類,為合作經濟組織辦理登記注冊提供方便,不得歧視設障。”[4]這種分類,是就合作社而言。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合作社的子概念,包含于合作社其中。
依民法關于法人分類的基本理論,法人首先分為公法人與私法人。公法人是指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由國家或者公共團體依公法所設立的行使或分擔國家權力或政府職能的法人。私法人是指以私人利益為目的,由私人依私法而設立的法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農民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依私法設立的,顯然屬于私法人。
私法人中依據法人成立的基礎不同又分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社團法人是以社員權為基礎的人的集合體。財團法人是指為一定目的而設立的,并由專門委任的人按照規定目的使用的各種財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社員權為基礎的社團法人。
社團法人又依據成立或活動的目的不同,分為營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間法人。營利法人是指以營利并分配給其成員為活動目的的法人,如公司等。公益法人是指以公益為其活動目的的法人,如學校、醫院、慈善組織等。中間法人是指既非以營利為目的又非以公益為目的的法人,如中國律師協會。
在此有必要界定營利與非營利的具體含義。對于營利性,比較代表性的學說為“應視社團之目的事業而定,如其目的事業性質為經濟行為,即為營利者。有謂不僅須目的事業性質上為經濟行為,且須分配其所得之利益與各社員,始為營利者。”[5]“營利法人須以營利為目的,謂非以法人本身享受財產利益為目的,而系使其社員享受財產上之利益為目的。”[6]認定營利性的標準在于須有促使成員享受財產上利益的事實,即營利性法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成員財產上的利益。非營利的界定,“非營利組織系專以從事非營利目的事業,不以無目的的累積結余,不給予原創立人、組織成員或特定人特殊利益而成立的公益社團或財團法人,或者依法成立辦理政府指定事項之組織或團體。”[7]非營利法人的目的是為了公益而非自身成員的利益,并且組織的盈余不向成員分配。
合作社法人不屬于傳統法人分類中的類型。通過前文闡述法人分為公法人和私法人,私法人分為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社團法人又分為營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間法人。這其中并無合作社法人。所以認為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合作社法人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中間法人說承認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外是以營利為目的,但轉而又論到“其對內,合作社對社員來說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進而得出結論——“合作社是一種介于營利性組織與公益性組織之間的中間性組織。”這種闡述是不正確的。因為判斷一個法人是營利法人與否的標準在于該法人對外是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并且是否將營利分配給其成員。所以,本文認為,提出“中間法人說”這種對外營利、對內不營利的判斷標準本身就是錯誤的。對于公司法人而言,它對外追求利潤最大化,對內即對其出資人也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而是將出資人投入到公司的資金進行運作,取得最大的效益,并將所盈利分配給出資人。若依中間法人的判斷標準,我國的公司法人亦屬于中間法人了。
有學者認為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企業法人。[8]企業法人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獨立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法人。企業法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以營利為目的。營利包含三方面的含義,一是依法營業。《民法通則》第42條規定:“企業法人應當在核準登記的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二是具有連續營業的特點。三是以將其所獲利潤分配給出資者為目的。第二,有獨立的財產。第三,依核準登記程序成立法人。
本文認為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企業法人的三個特征都是符合的。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2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經濟組織”,經濟組織就以營利為目的。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自己獨立的財產。第三,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依據核準登記程序成立的法人。因此合作社法人是營利法人,而不是中間法人。
其實理解合作社法人為營利法人的最大障礙在于農民合作社的辦社原則之一:“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很多學者只看到前面半句,以服務成員為宗旨,就認定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為社員(農民)提供服務的,從而否定了合作社的營利性。我們應該把這句話讀完,后半句是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我們抽出句子主要成分即“謀求利益”,可見合作社是謀求利益的,是以營利為目的的。
本文認為,以服務成員為宗旨,體現了農民合作社與其他經濟組織的區別。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資合與勞合相結合的企業形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18條規定:社員入社需要按章程規定向本社出資,這體現了資合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2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成立的,說明入社農戶依然各自獨立地完成農業生產,這是勞合的體現。正是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勞合性,社員各自獨立地進行農業生產,才需要合作社為其社員提供服務。其服務包括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種服務。服務成員的宗旨,對合作社具體運行過程指明了方向,而不能作為判斷合作社法人性質的依據。
這里我們還要對比公司法人來進行深入的解釋說明。我們都知道,每個公司也都是有其宗旨的。公司的宗旨是關于公司存在的目的或對社會發展的某一方面應做出的貢獻的陳述,有時也稱為公司使命。公司宗旨陳述了公司未來的任務,完成任務的目的及應遵守的行為規范。通過公司宗旨看不出公司的營利性,但人們都不以千差萬別的公司宗旨來否定公司的營利性。
因此不論是公司法人還是合作社法人,都有各自的宗旨,但是他們的宗旨都不是直接表達“以營利為目的”,我們不以千差萬別的公司宗旨來否定公司的營利性,同樣也不能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成員為宗旨”來否定合作社法人的營利性。
通過以上論述,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分類應定位于私法人、營利法人、企業法人。
[1]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55,174-175.
[2]金海平.合作社性質的法律分析[J].河北法學,2007(9).
[3]劉凱湘.民法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98.
[4]朱曉娟.我國合作社法人的分類與歸屬[J].北方法學,2011(4).
[5]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02.
[6]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43-144.
[7]江明修.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M].臺北:智勝文化事業公司,1999.
[8]蔡潤英.農業合作社定義及其法律地位探析[J].企業經濟,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