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靜
(長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作為一種“工具語言學”,批評語言學的目的在于對文本進行“批評的解釋”:通過語言互動情境及更廣的社會情境來分析語言的結構,發現話語中表達的社會意義。[1]新聞語篇是其研究對象之一。本文選取2010年8月31日《紐約時報》的一篇新聞報道,從人稱代詞、引語和分類方面剖析作者對語言形式的選擇和使用,揭示新聞語篇中隱含的權力控制及意識形態意義,從而增強人們對語篇的批評性閱讀能力。
批評性語篇分析是1979年由Fowler等語言學家在《語言與控制》中提出的,其主旨是通過對大眾語篇的具體分析來反映意識形態和語篇的關系。系統功能語言學是批評性語篇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在使用中有三個方面的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三大純理功能)。國內學者黃國文也認為:“系統功能語法是一個比其他理論更適合于語篇分析的理論,我們在語篇分析中完全可以只用這一理論作為指導?!盵2]
本文選取了2010年8月31日《紐約時報》一篇題為:“Obama Says Iraq Combat Mission is Over”的報道,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視角,以三大純理功能為理論框架對其進行分析,旨在揭示新聞語篇中潛在的意識形態,提高讀者的批評性閱讀和語篇分析能力。
伊拉克戰爭是美英等國以伊位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的大規模軍事打擊。2010年8月3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駐伊美軍結束作戰任務。在這一新聞報道中,美國在伊拉克的所作所為被描繪成通向自由、民主、正義的唯一道路,而對給伊拉克人民所造成的傷害和災難卻閉口不提。
情態是表現人際功能的手段之一。Fowler認為,情態能表現作者或說話者的“評價”或“態度”[3]。人稱代詞可以表達情態意義。語篇中的代詞指稱能告訴我們作者是如何看待語篇所涉及的人物的,這些人稱代詞有助于建立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因此人稱代詞具有實現話語的人際意義的功能[4]。
在整個新聞語篇中,凡是出現奧巴馬講話的地方,幾乎都用了第一人稱復數“we”和第一人稱指示代詞“our”,在使用“we”和“our”時,奧巴馬以美國政府的口吻,充當政府的代言人,傳達政府的意思。如:We have sent our youngmen and women tomake enormous sacrifices in Iraq,”Mr.Obama said.“…we have met our responsibility…”當奧巴馬使用“we”的時候,他有意識地把美國政府、人民、軍隊、讀者和他自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讀者感覺自己也被融入其中?!癢e”的反復出現籠絡了人心,使讀者覺得總統和自己的距離被拉近了。
引語是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一定的情態意義。引語主要分為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直接引用別人的原話稱為直接引語,而用自己的語言轉述別人的話語稱為間接引語。
在本篇語料中,共有22個句子涉及引語的使用,其中直接引語10處,間接引語12處。由于直接引語是作者直接記錄和引用人物的語言,可以幫助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因此報道者多采用直接引語來提升新聞權威性,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在本篇語料中,作者采用的直接引語多出自奧巴馬的原話。如“we have sent our youngmen and women to make enormous sacrifices in Iraq…”Mr.Obama said.“Through this remarkabl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q…”
從這段直接引語可以看出,報道引用美國總統的原話,把美國軍隊長期駐扎在伊拉克的行為看作一種“偉大的付出,一種責任,一種使命”,并把美軍撤離伊拉克的行為稱為“在美國和伊拉克歷史的偉大篇章中完成了使命”。
而間接引語通常是作者用自己的語言來轉述別人的話語,在轉述時具有一定的概況性和分析性,因此間接引語有時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如“That is less than a third of the number of troops in Iraq during the surge in 2007.Under an agreement between Ir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remaining troops are to leave the country by the end of 2011,though some Iraqi and American officials say they think that the agreement may be renegotiated to allow for a longer American military presence.”讀者分不清這種意見到底是某些伊拉克和美國官員的意見還是作者的意見,從而有效地避免了作者對此應負的責任。
分類是體現語言概念功能的手段之一。它指的是用語言對外部世界進行認知、歸類,從而“賦予外部世界以秩序”[5]。在本篇新聞中主要體現在對名詞的選擇。
在這篇報道的開頭,作者就用了這樣的句子把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進行了一個概括:“President Obama declared an end on Tuesday to the seven-year American combat mission in Iraq,say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met its responsibilitytothat country…”總統奧巴馬選擇了“mission”和“responsibility”這兩個名詞對美伊戰爭進行了總結,表明“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是正義的,美國駐軍伊拉克是一種使命,是一種責任?!蓖瑫r,他還選擇“enormous sacrifices”和“vast resources”來表明“對于駐伊美軍來說,在伊拉克的生活是一種重大的犧牲,美國耗費了大量資源幫助伊拉克重建家園”。他希望運用這樣的詞匯選擇來掩蓋美國侵略伊拉克的事實,讓讀者產生共鳴。
本文通過對《奧巴馬宣布在伊拉克作戰任務結束》報道的解讀,揭示了其隱藏的意識形態意義和背后的權力控制。語篇中的這種意識形態意義在許多新聞報道中都普遍存在,影響甚至控制著讀者的思想和意識。因此,作者希望人們在閱讀新聞語篇時,能夠培養對新聞語篇的批評性意識,提高閱讀分析能力。
[1]Fowler R.Hodge,B.Kress,G.&Trew,T.(eds)Language and Control[C].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195.
[2]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
[3]Fowler,Roge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in the Press[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1:67.
[4]李戰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24.
[5]辛斌.英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鄒議[J].四川外語學院學院,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