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茸,鄭 琴
(新疆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工作,將學前兒童雙語教育上升為提高新疆民族教育質量的一項戰略措施。經過幾年的努力,新疆學前雙語教育規模逐步擴大,教育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學前兒童雙語教育取得顯著進展。漢語語音教學是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語音教學工作內容比較枯燥、難度較大,一直是學前兒童漢語語言教學的薄弱環節。本文在兒童語音習得理論的框架下,就如何改善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音學習效果,提升語音教學質量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新疆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音教學提供借鑒。
兒童語音習得研究的主要任務是解釋兒童語音習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揭示兒童語音習得的規律。兒童語音習得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此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形成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語音習得理論:(1)普遍性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嬰兒天生具有發出人類語言系統中各種特性的聲音的能力,然而只有那些在母語音位系統中建立了最初的語音對比的語音才能得以保留,其他遺失的語音在需要學習時可重新掌握;(2)發音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兒童早期發出的語音均是從外界環境中學習得到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將兒童語音的獲得看成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強調外部環境對語音習得的影響;(3)成熟理論。兒童語音的產生和發展受生理因素的影響,不同語言背景的兒童都會在某些預定的生理發展時期出現某些特定的語音;(4)精進或調諧理論。該理論認為兒童先天具有獲得語音系統的基本能力,并能參照語言環境不斷完善其語音系統。
國內漢語兒童語音習得研究以上述理論為依托,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如對兒童語音發展期間各年齡階段音位習得順序的研究[1-2],對音位習得過程中產生的錯誤類型以及影響語音習得進程因素的分析等[2]。這些成果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我國漢語兒童語音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目前國內關于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音習得的研究相對匱乏。由于缺乏理論的指導,少數民族兒童漢語語音教學工作往往依照教師的經驗開展,教學重點、難點不夠突出,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學成效不盡理想。盡管兒童母語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存在許多差異,然而在音位、詞素和句子層面,兒童母語習得與二語習得均存在著相似之處。在進行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音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兒童語音習得的特點及規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漢語語音教學水平。
雅可布遜認為,兒童獲得語音是以其語言中的對比音為基礎一對一獲得的,即獲得的是一個音位對立系統,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音位的集合。例如:元音習得時,高元音獲得前后對立以后才能習得低元音的前后對立,圓唇前元音的習得以非圓唇前元音及圓唇后元音的習得為前提;輔音習得時,前輔音先于后輔音,塞音先于擦音,擦音先于塞擦音,清輔音先于濁輔音等。①雅可布遜提出的語音發展普遍順序得到了許多兒童語音習得研究結果的支持。我國學者司玉英在對其女兒語音習得過程進行跟蹤研究后發現,在習得漢語輔音時,塞音早于擦音,擦音早于塞擦音,不送氣音早于送氣音。[2]
由于二語語音習得與母語語音習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音教學也應當注重語音的特征及語音習得的規律性。在學習漢語語音時,少數民族兒童獲得的也應是一個音位對立系統,教師應試著從音位的角度出發培養兒童的語音意識。如在漢語中,輔音不是以清/濁為區別特征,卻是以送氣/不送氣的對立相互區分的;而維吾爾語的輔音以清/濁特征相互區分,雖然清塞音處于詞首時通常送氣,但屬于同一音位下的變體。[3]從音系角度來看,維語清塞音的送氣不是區別性特征,因此漢語普通話的送氣/不送氣塞音自然成為維吾爾族幼兒學習漢語的難點。為此,在進行語音教學時,教師要重點幫助維吾爾族兒童建立漢語塞音音位b[p]-p[ph]、t[t]-d[th]、g[k]-k[kh]之間的對比,并不斷在實際操練中進行強化以鞏固教學效果。此外,在輔音教學上不應忽略習得的順序性,科學地排序并合理實施教學才能較好地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發音學習理論強調兒童語音發展中語言環境所起到的作用。行為主義研究者認為,語言的發展始于幼兒最初發出的一些偶然的實驗性的聲音,這些幼兒早期的聲音由父母有區別地加以強化,屬于母語的音位由于強化得以保留,不屬于母語的音位逐漸從發音中消失。這一理論雖有其局限性,卻對語音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進行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音教學時,對于在漢語中有而母語中沒有,或在兩種語言中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音,教師應正確指導學生進行模仿,反復練習。在此基礎上,學生還應積極地進行語言交際,將語音學習融入有意義、有語境的語言練習中,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與發音學習理論相反,成熟理論認為語言環境對幼兒發音沒有影響。這一論斷看到了兒童語言發展的必然性,但其明顯忽略了環境和學習對兒童語音獲得的重要作用。兒童語音的發展離不開語言環境的作用,只有在語言環境存在的前提下,兒童的語音才有可能在個體成長的同時得到發展。為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實踐機會,雙語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引導學前兒童接觸漢語,如觀看兒童動畫片、學唱兒童歌曲、舉辦雙語故事會、表演兒童話劇等,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習得漢語。
精進理論認為,兒童先天具有獲得語音系統的基本能力,并能參照語言環境不斷完善其語音系統。少數民族學前兒童語音發展不應當只注重被動的刺激反應,還應當充分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兒童的主體作用。雙語教師應盡量多給孩子們創造自我探索與展示的機會,激發他們語言實踐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在漢語習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發音錯誤,然而只要不影響到正常的教學活動和交際活動,教師就不需要立即加以糾正,或過多地加以干涉。給予孩子更多的寬容和接受,有利于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避免他們因害怕犯錯而產生焦慮情緒,亦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調動他們語言實踐的熱情,提高課內外活動的參與度,從而幫助他們逐步完善自身的語音系統。
隨著新疆少數民族學前兒童雙語教育的開展,少數民族幼兒漢語語音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但由于對幼兒第二語言語音發展缺乏系統的研究及充分的認識,我區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音學習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改善少數民族學前兒童漢語語音學習效果,提升語音教學質量這一問題還有待學者們進行相關領域的探索。
[注 釋]
①雅可布遜在《兒童語言、失語癥和語音普遍現象》(1941)一書中論述了語音習得的普遍性理論。
[1]李嵬,姜濤.說普通話兒童的語音習得[J].心理學報,2000(2).
[2]司玉英.普通話兒童語音習得的個案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6(1).
[3]劉蓉.維吾爾族學習者對漢語普通話塞音的范疇感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1).第3 Vo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