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吳雪松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學校自身的特點,為實現相應培養目標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人才培養活動框架結構和運行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形成一定的特征和特有的風格,具有系統性、示范性和可控性。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活動,內容包括結構框架和運行方式,受教育目的、教育需求、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制約。
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要素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目的要素,即培養什么樣的人;二是方法要素,即怎樣培養人才,涉及的是教育方法;三是內容要素,即用什么內容培養人,指的是培養制度和培養內容;四是評價要素,即培養的人怎么樣,研究的是結果層面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本文主要對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目的要素進行分析。
人才培養目標是學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影響下,通過對社會需求和對學校教育資源的分析而形成的,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體現出學校的教育理念,主要解決培養怎樣人才的問題。培養目標通常包括學校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學校培養目標是指在教育目的指導下,學校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自身辦學經驗和條件以及生源的來源情況,對培養對象作出素質和規格的規定。高校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是在學校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就業需要、就業反饋等來進行設定。
培養目標具有一定的特性,包括動態性、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測性。培養目標的動態性特點是指培養目標并不是永恒不變的,人們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調整。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為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需要適時調整培養目標,以此來避免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后果。培養目標還具有多樣性特點,在高速發展的社會,教育發展趨勢會呈現多樣化,表現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培養目標一般也不相同。培養目標具有穩定性。人才培養是學校根據一段時期內的社會發展需求來確定的,通常要經過一個或多個循環才能確定。目標一旦制定,就會對學校的各項工作具有指導作用。培養目標具有可測性,培養目標是指培養活動所要達到的標準,人們可以根據培養目標的明確程度、可實現程度、詳盡程度和可考核度進行多方面的測量。
培養目標同時對整個教育活動起著支配、調節和控制的作用,教育活動必須以培養目標為基本依據,使受教育者按預期的目標向前發展。培養目標作為整個教育的最終歸宿,是否能真正實現,可以作為檢驗人才培養質量、衡量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當學校人才培養遇到困難時,培養目標能激勵和鼓舞實施者,使他們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外語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有其現實依據。第一,培養目標要充分體現學生發展需要。培養目標是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問題,學生作為被培養的對象,他們發展的需要通常是確定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據。只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學生的發展需要,培養目標才能真正得以實現。第二,培養目標要充分體現社會發展需要。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水平決定著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類型;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在教育體制和發展方向方面,起著決定作用;社會文化影響著校園文化,因此,脫離社會發展需要去制定的培養目標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第三,培養目標體現知識發展需要。大學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發展,大學通過傳播知識、闡釋知識、發展知識來促進師生之間的教與學,進而培養高層次人才。培養目標作為大學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構建理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他們應該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人才。這是合理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在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相結合的基礎上的以育人為目標的模式,以教學為目的的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我們把學生置于重要要和基礎的層面,也稱為社會責任感層面。
外語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也有其理論依據。培養目標是在某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的指導下得以制定的,教育目的通常受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念影響,并且會以一定的教育價值觀為理論依據。主要有兩種學說作為其理論依據。第一,個體和社會本位論學說。當人們認為教育應該根據個人的發展需要來確定目的時,就是所說的個體本位論,強調教育主要在于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并且以個體的發展為基礎制定其教育目的,從而指導教育實施,教育也是以個體發展為最高目標的;當人們認為教育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來確定目標時,就是所說的社會本位論。認為教育是為了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并且以此為基礎制定教育目的,從而指導教育實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個體社會化。第二,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此學說認為,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它不僅成為我們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論依據,更是被作為人類整體教育事業追求的最高目標。
培養規格是學校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應達到的最低標準所做的原則規定,通常是根據一定的需求來制定的,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體現。不同類型的高校對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目標是不同的,同時對人才的基本結構以及總體的要求也存在著共性。高校外語專業在制定專業培養規格時必須使學生達到以下要求: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須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扎實地掌握從事本專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加強學生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學生整體素質要優良,其中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康的人格。總之,培養規格要求學生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上都要達到一定的要求。
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構成狀況,是學習者對系統的知識進行的輸入、貯存、加工,從而在頭腦中形成的由智力因素聯系起來的多層次、多要素、多體系的知識組合,包括各種知識的所占比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統一整體。知識結構決定其功能,不同的知識結構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能夠完成不同性質的工作。
大學生能力結構可歸納為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專業能力決定所培養人才的實用性,人才要善于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要求學生具有完備的知識,提高學生認識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新能力指的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大腦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思維,思維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最重要的標志。思維能力是人們在已感知的概念、形象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能力,思維本質是具有意識的頭腦對于客觀現實的反映。人們如果沒有思維能力、沒有好的思維方式,是不可能產生新的知識和新的創造的。人類的任何一種成功的活動都一定與創造性思維有關。創新性思維能力是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以處理某種事情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是高校創新人才最突出的一種思維特征,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實踐能力是人們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人的自身的實際活動的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綜合性的能力,是連接主觀和客觀的橋梁,是大學生自我運用知識的載體,是大學生各種能力的整體顯現和實際運用,是檢驗學生知識及其他能力發揮程度的重要標尺,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社會個體為滿足生存需要從而與環境發生協調作用的能力,這是人們生存的一種基本能力。人才培養理性模式就是使學生在完成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學生的素質結構主要包括道德和人格兩個方面。外語專業大學生應該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一切人類價值的基礎是道德,道德是現代高級人才的必備因素,好的品德是一個人顯露才華的必要條件,大學生只有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修養、遵紀守法、奉獻社會、尊老愛幼等優良道德品質,才能有效提高其自身素質,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對大學生實施的道德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培養社會人,教育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學會負責,培養學生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成為對國家有用的公民。第二,培養懂政治的人,人的自由本質使人不斷向著更高層次的狀態邁進,培養高尚品質、激發愛國情懷是當代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外語專業大學生還應該具有健康的人格,只有人格健康的人才能夠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工作和事業上,從而獲得成功。只有在學習和工作中受到創造性動機和熱情的強烈推動,并和能力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使人們勇于創造,不斷進取,生活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1]楊福章.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反思[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2]楊志堅.中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研究[J].遼寧教育,2004(6).
[3]丁曉昌.積極探索學科專業調整的新思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7(13~14).
[4]陳洪玲,于麗芬.高校擴招后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