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濤 秦志紅
(1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 新鄉 453000;2河南省新鄉醫學院 新鄉 453003)
胼胝體梗死26例臨床特點分析
李江濤1秦志紅2
(1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 新鄉 453000;2河南省新鄉醫學院 新鄉 453003)
胼胝體梗死;臨床特點;分析
胼胝體位于半球間裂底部,是最大的連合纖維,其功能主要是連系兩側大腦半球的皮質中樞,其梗死發病率低,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現回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6例胼胝體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 48~79歲,平均(52.2±10.6)歲,有高血壓病 21例,糖尿病12例,血脂異常19例,冠心病9例,腦梗死11例,吸煙12例,嗜酒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1]。
1.2 臨床表現 精神智能障礙15例,偏癱12例,失用6例,感覺障礙4例,運動性失語4例,感覺性失語3例,混合性失語1例,尿便障礙2例,意識障礙1例。
1.3 影像學檢查 頭顱MRI顯示:梗死發生在膝部3例,體部8例,壓部6例,膝部+體部6例,膝部+體部+壓部3例;所有病例均合并其他部分梗死,其中合并基底節區腔隙性梗死12例,額葉3例,頂葉3例,顳葉1例,腦干1例,半卵圓中心6例。
1.4 血管檢查 均行頸動脈彩超、頭顱多普勒或頭MRA檢查,其中18例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5例頸內動脈局限狹窄,2例大腦后動脈局限性狹窄,1例基底動脈狹窄。
1.5 治療及預后 所有患者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等治療。痊愈11例,好轉15例,無死亡病例。
胼胝體位于半球間裂底部,是最大的連合纖維,分嘴、膝、體、壓4部,嘴、膝部連接兩側額葉前部分,體部連接兩半球額葉的后部和頂葉,體后部和壓部連接兩側顳葉和枕葉。胼胝體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前后循環的4支血管(大腦前動脈的胼周動脈、前交通動脈、大腦后動脈、后脈絡膜動脈)重疊血液供應[2],因這些動脈供應范圍不僅限于胼胝體,當這些血管發生閉塞時,可導致其他部位梗死。但胼胝體血液供應豐富,胼胝體梗死發生率較低[3]。
胼胝體梗死以精神智能障礙、偏癱、失用為主要的臨床表現,多合并其他部位梗死,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缺乏特異性,這與胼胝體纖維與周圍存在廣泛聯合有關。當胼胝體膝部、體部病變時,因臨近額頂葉,當病灶水腫波及中央前回或后回時,可引起偏癱及感覺障礙。膝部主要接受額葉前部的纖維,體部主要接受額葉后部和頂葉的纖維,胼胝體梗死者出現意識障礙、精神智能異常與供應同側額葉或供應對側額葉聯系纖維的大腦前動脈供血障礙有關。壓部主要接受顳葉和枕葉的纖維,壓部病變或同時累及枕葉可引起偏盲、偏側復視、視覺性命名不能或失語。因胼胝體負責兩半球的信息交流,此處病變引起半球間功能相互調節發生紊亂,出現失連接現象,表現為觀念運動性失用、失寫、觸覺性命名不能、異己手綜合征等[3]。
胼胝體梗死危險因素多為高血壓病、血脂異常、糖尿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無特異性,診斷主要依靠頭顱CT、MRI,尤其MRI,不難確診,治療原則同其他部位梗死,預后較好。
[1]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王峰.胼胝體梗死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9):54-55
[3]劉玲.胼胝體梗死的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8):43
R 743.33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4.034
201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