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智 孫建華
(1湖南省雙峰縣人民醫院 雙峰 417700;2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院 婁底 4170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視神經炎的臨床觀察
劉新智1孫建華2
(1湖南省雙峰縣人民醫院 雙峰 417700;2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院 婁底 417000)
目的:觀察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視神經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5例視神經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3例40眼)和對照組(32例38眼),治療組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治療。兩組均以3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58%,經比較兩組療效有明顯差別(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視神經炎較單純西醫治療能取得更好療效。
中西醫結合療法;視神經炎;臨床觀察
視神經炎(optic neuritis,ON)是指視神經的急性或亞急性炎癥病變,廣義上視神經炎包括累及視神經的各種感染性和免疫介導性疾病,以及神經系統的脫髓鞘疾病,故又可稱炎性視神經病變。視神經炎多見于青少年或中年,常在幾天內視力急劇下降,有的病例伴有眼球或眶周疼痛、色覺障礙及視野缺損[1]。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與西醫治療相比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兩組病例均為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門診與住院部確診為視神經炎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3例(40眼),男15例,女 18例;年齡9~65歲,平均年齡(45.05±7.23)歲;雙眼發病者7例,單眼發病者26例;病程 1~14 d,平均病程為(5.03±2.45)d;視力≤0.1有5眼,視力0.1~0.5有25眼,視力≥0.6有10例。對照組32例(38眼),男16例,女16例;年齡8~70歲,平均年齡(44.78±7.68)歲;雙眼發病者 6例,單眼發病者26例;病程1~15 d,平均病程為(5.67±2.27)d;視力≤0.1有 4 眼,視力 0.1~0.5有26眼,視力≥0.6有8眼。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就診視力等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十一五”規劃教材《眼科學》[2]中的診斷標準制定。(1)視力急劇下降,可在1~2 d內視力出現嚴重障礙;(2)色覺異常和視野損害,可伴閃光感;(3)眼眶痛,特別是眼球轉動時出現疼痛;(4)視乳頭常常出現充血水腫,邊界模糊不清,但一般不超過2~3個屈光度;(5)視盤及其周圍可有少許出血、滲出、水腫,視網膜中央靜脈充血、迂曲,但動脈無明顯改善或變細,晚期視乳頭呈蒼白色;(6)視野檢查顯示中心暗點,視野可向心縮小;視覺誘發電位(VEP)可見P100波潛伏期延長,振幅下降。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視神經炎的診斷標準;(2)能堅持治療。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2)顱內占位性病變或患有血管性、中毒性、遺傳性、營養障礙性視神經病;(3)不愿意繼續接受臨床觀察者;(4)中途自行退出或依從性差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5%葡萄糖注射液加甲強龍1000mg,靜脈滴注,1次/d,3 d后改口服潑尼松,并逐漸減量,維持2個月;頭孢唑林鈉3.0 g靜脈注射,2次/d,共5d;甲強龍20mg、利多卡因0.2mL進行眼球后注射,1次/d,共用5 d;維生素B1100 mg、維生素 B120.5 mg肌肉注射,1次/d,共用10 d。
1.5.2 治療組 西醫治療同對照組,同時服用中藥加味逍遙散:當歸15 g,赤芍15 g,柴胡10 g,茯苓15 g,白術 10 g,牡丹皮 10 g,丹參 10 g,乳香 6 g,沒藥6 g,薄荷6 g,甘草6 g。加減:屬肝經實熱證,見頭脹耳鳴,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去白術,加龍膽10 g、車前子10 g、夏枯草10 g、決明子10 g、菊花10 g;屬陰虛火旺證,見頭暈目眩,五心煩熱,顴赤唇紅,口干,舌紅苔少,脈細數者,加知母10 g、黃柏10 g、生地黃15 g;屬氣血兩虛者,見面白無華或萎黃,爪甲唇色淡白,少氣懶言,倦怠神疲,舌淡嫩,脈細弱者,加黃芪15 g、黨參15 g、熟地黃15 g。中藥每日1劑,加水煎至300 mL,每次150 mL,早晚分服。3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 d,連服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1 觀察方法 兩組治療前后均進行視力、視野、眼底及視覺誘發電位等檢查。
2.2 統計學方法 所有觀察數據均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
2.3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1)治愈:視乳頭充血、水腫消退,視力、視野基本恢復者;(2)有效:視乳頭充血、水腫減輕,視力、視野部分恢復者;(3)無效:視乳頭充血、水腫無好轉,視力、視野無改善者。
2.4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眼(%)
視神經炎根據解剖部位分為視神經乳頭炎和球后視神經炎。本病多見于青壯年和兒童,大多為雙側性,無明顯性別差異,它們的病因、臨床表現、病程及愈后大致相同,僅由于開始發病部位不同而眼底改變不同[4]。本病通常由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導致。歐美國家將視神經炎用于特指脫髓鞘性視神經病變,這一病變可能缺乏全身癥狀或體征,表現為孤立的特發性視神經炎,或是伴隨多發性硬化在眼部的表現之一。視神經炎是常見的眼病,我國尚無詳細的流行病學資料,但本病有1/3~1/4的病例找不到明確病因。本病治療首先應針對病因[1]。
中醫學根據本病發病特點及視力損害程度將其歸屬為“暴盲”、“視瞻昏渺”或“視瞻有色”等范疇。筆者認為,本病常見眼眶疼痛、視盤充血水腫,多與火熱及瘀血有關,火熱之邪上犯目系,灼傷眼部血絡,致眼部血流不通,“不通則痛”。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之功。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赤芍養血兼活血;茯苓、白術健脾益氣以實脾土;牡丹皮、丹參、乳香、沒藥活血化瘀兼止痛;薄荷疏散肝氣,透達肝經郁熱兼能載藥上行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逍遙散具有鎮靜、鎮痛、營養保護神經、調節免疫及改善微循環等作用[5];牡丹皮具有抗炎、抗血栓、調節免疫及鎮痛等作用[6];丹參具有改善微循環及抗凝血等作用[7];乳香、沒藥均具有明顯的鎮痛及抗炎等作用[8~9]。
本病采用西醫治療,往往需要應用大劑量激素,因此易引起全身不良反應。根據我們的臨床觀察發現,應用中西結合治療本病,能明顯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縮短療程,改善患者癥狀和體征。加味逍遙散具有抗炎、鎮痛、改善微循環及保護視神經等作用。因此,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療效好,值得臨床推廣。
[1]彭清華.中西醫結合眼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657-663
[2]趙堪興,楊培增.眼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6-218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2
[4]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76
[5]王曉強,高權國.逍遙散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07,24(1):40-42
[6]龍世林,陳雅.牡丹皮藥理作用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2007,3(16):63-64
[7]孟豫潔.淺談丹參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20):151
[8]郭輝,張玲.乳香中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藥品,2007,5(9):50-52
[9]韓淑芬,金仲品.沒藥的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8,6(19):1 502-1 503
R 774.6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4.031
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