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黃早發
(江西省武寧縣人民醫院 武寧 332300)
四聯療法治療結節性癢疹的臨床觀察
王冰 黃早發
(江西省武寧縣人民醫院 武寧 332300)
目的:觀察四聯療法(潑尼松片+雷公藤多甙片+維胺脂膠囊+內消瘰疬丸)治療結節性癢疹的療效。 方法:選擇84例結節性癢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四聯療法),對照組34例(潑尼松片+氯雷他定片+多塞平),15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記錄患者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治療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無差異性(χ2=3.97,P>0.05);痊愈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08,P<0.05)。 治療 2個療程后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64,P<0.05);痊愈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性(χ2=8.74,P<0.01)。 結論:四聯療法治療結節性癢疹療效明顯、副作用小。
結節性癢疹;潑尼松;維胺脂;內消瘰疬丸
結節性癢疹是皮損發生于四肢伸側,奇癢難忍,頑固難治的慢性炎癥性增生性皮膚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筆者2008年1月~2011年5月應用小劑量潑尼松加雷公藤多甙片、維胺脂膠囊、中成藥內消瘰疬丸四聯療法治療結節性癢疹5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入選標準 (1)符合結節性癢疹診斷標準[1]:多見于中年婦女,可伴有昆蟲叮咬史,好發于四肢伸側,尤以小腿伸側為多見,典型皮損為疣狀結節性損害,自覺劇烈瘙癢,夜間及精神緊張尤甚。(2)所有患者在治療前1個月內均未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1周內未服用抗過敏藥物。(3)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療及觀察。
1.2 排除標準 患有肝腎、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血液病等嚴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和精神病、糖尿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3 一般資料 84例均為2008年1月~2011年5月本院皮膚科門診患者,男性28例,女性56例,年齡16~56歲,平均44.5歲,病程2.5個月~15年,平均3.3年。臨床表現為結節,大小0.5~1.3 cm,數目12~117個,平均26個。其中上肢、手背結節42例,下肢、足部結節64例,軀干結節1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對照組34例,經χ2檢驗,兩組患者年齡、病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每天早8點飯后頓服潑尼松15 mg,另口服雷公藤多甙片20 mg,每日3次,維胺脂膠囊(國藥準字H50021842)25 mg,每日3次,內消瘰疬丸(國藥準字Z20026692)10丸,每日3次。對照組每天早8點飯后頓服潑尼松15 mg,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每日1次,多塞平片25 mg,每晚1次。兩組均外用澳能(鹵米松乳膏),每日2次。兩組均以15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記錄患者療效及不良反應。隨訪半年。
1.5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1月1日頒行的《中醫皮膚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判定。痊愈為皮損完全消退,癢感消失,僅遺留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斑;顯效為結節明顯縮小變平,皮損消退80%以上,癢感明顯減輕;好轉為結節縮小,皮損消退50%以上,癢感減輕;無效為皮損無明顯變化甚或繼續加重,癢感重。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復發為皮損和癢感再次加重。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療效 兩組用藥后療效結果見表1。治療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無差異性(χ2=3.97,P>0.05);痊愈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08,P<0.05)。治療 2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64,P<0.05);痊愈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性(χ2=8.74,P<0.01)。由結果可知:隨著時間推移治療組在痊愈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1 用藥后兩組療效對比 例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4例出現輕度惡心、腹脹,6例出現口唇或皮膚干燥和脫屑,所有患者血常規、肝腎、血脂均無異常。對照組10例出現頭昏、嗜睡,以上反應均可耐受,停藥后逐漸減輕。兩組外用鹵米松乳膏后皮膚無明顯異常。
2.3 隨訪及預后 隨訪半年,所有痊愈患者治療組34例中有2例復發,對照組12例中有2例復發,兩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15,P<0.05)。
結節性癢疹又稱疣狀固定性蕁麻疹,為疣狀堅實結節性損害,多發于四肢伸側,其病程漫長,反復發作,瘙癢劇烈且頑固難治。其發病機理尚不清楚,大多數人認為以變態反應為主。其病理改變為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表皮嵴不規則的向真皮增生,形成假性上皮瘤樣增生,其內小血管擴張,周圍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乳頭內膠原纖維增粗紅染,成纖維細胞增生,且偶見肥大細胞。臨床系統治療多采用氨苯砜、環孢素、沙利度胺、雷公藤多甙、潑尼松等單獨或聯合應用,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或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物理療法(如液氮冷凍、激光治療),這些療法對緩解頑固性瘙癢和改善皮膚癥狀療效肯定,但存在治愈率不高、易復發、毒副作用大等缺點。
潑尼松具有抗炎、調節免疫功能;雷公藤多甙能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有抗炎、免疫抑制、免疫調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與激素配伍,可減少激素用量并增強療效,且無水鈉潴留;維胺脂膠囊能促進上皮細胞分化,抑制角化過程,使角化異常恢復正常,并有抗炎、抗表皮增生的作用。許惠娟[2]曾報道全反式維A酸膠囊治療結節性癢疹有效。
中醫學將結節性癢疹稱之為“頑濕聚結”或“馬疥”。本病多因體內蘊濕,外感風毒,或昆蟲叮咬,濕邪風毒聚于皮里肉外,經絡阻隔,氣血凝滯,形成結節而作癢。早期多兼有血熱,日久形成痰濕、血瘀夾雜之證。治宜息風止癢,除濕解毒,化痰軟堅。內消瘰疬丸為清·顧世澄《瘍醫大全》的散結名方,方中主以夏枯草、天花粉、連翹、白蘞清肝熱,散結消腫;輔以海藻、煅蛤殼、大青葉軟堅化結,消散凝聚之痰核;佐以浙貝母、桔梗解毒化痰,當歸、熟大黃活血行瘀,枳殼疏通氣滯,生地黃、玄參滋陰降火,薄荷散風清熱止癢,玄明粉通便軟堅;甘草調和諸藥,且能解毒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軟堅化痰、散結消腫之效。
澳能是一個強效含鹵基的外用糖皮質類固醇藥物,具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抗表皮增生、抗滲出及止癢作用,作用強大而持久。我們在采用傳統的抗炎、免疫抑制劑基礎上,聯合維胺脂膠囊抗角化、抗表皮增生和內消瘰疬丸軟堅散結的四聯療法治療結節性癢疹具有療效明顯、副作用小的優點。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10-711
[2]許惠娟.全反式維A酸膠囊與復方倍他米松軟膏治療結節性癢疹68例療效比較[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34(6):43
R 751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4.029
201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