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孔暉 張金華 鄧大鵬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醫院 福州350007)
為減少環狀混合痔患者的痛苦、縮短療程、避免術后并發癥、提高一次性治愈率,自2009年6月~2012年6月本科采用原位推進皮瓣術治療混合痔80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環狀混合痔住院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56例;年齡32~70(平均 46.8)歲;病程3~30(平均 13.5)年。
1.2 治療方法 術前備皮、清潔灌腸,術中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取俯臥斜坡位,常規碘伏消毒手術區,鋪巾,充分擴肛。在外痔部分頂端近齒線處做一倒“V”形皮膚切口,潛行剝離皮下靜脈叢及組織。剝離痔組織至齒線上0.8 cm,中彎鉗夾內痔組織,7號線結扎,在結扎頭上方0.5 cm剪去結扎組織。將倒“V”形皮瓣修整,使其保留適當長度,一般以能覆蓋痔剝離后創面,皮瓣伸展服帖不顯得松弛而且略具張力為度,用4號線固定于倒“V”形切口創面上。同法處理其他痔核。視肛門松緊情況可選擇于截石位3點部同時作內括約肌松解術。用食指、中指測量肛管寬度,了解切口之間有無弦樣緊張,如無肛門狹窄現象,予凡紗敷蓋于創面上,方紗加壓包扎術畢。術后應用抗生素5 d,給予半流質飲食,控制大便48 h,48 h后每天便后給予軟化大便、中藥坐浴、太寧栓塞肛、傷口換藥。術后10 d拆線。
2.1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與體征均消失;顯效:癥狀消失,留有皮贅或內痔黏膜輕度隆起,痔核變小;有效:癥狀和體征均有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
2.2 觀察指標 術后觀察傷口愈合、疼痛、水腫、排便情況。
2.3 結果 經治療后80例患者均痊愈,其中傷口平均愈合時間12 d;術后疼痛情況:術后傷口輕微疼痛能忍受者48例,術后傷口疼痛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劑方能緩解者32例;肛緣水腫情況:術后肛緣水腫8例;術后排便情況: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大便失禁、排便不暢等排便異常情況。
肛管皮膚在維持肛門正常功能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外學者采用自行設計的肛管口徑測量器研究了痔切除前后的肛管口徑變化,結果表明平均每切除1/12肛管皮膚,肛管口徑平均縮小(0.13±0.04)cm,縮小率為4.15%[1]。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是外剝內扎術,即外痔剝離內痔結扎[2],該術式往往會出現術后疼痛、肛門水腫、肛門狹窄、肛門畸形等并發癥,而且有傷口創面大、愈合時間長、破壞肛門功能等缺點。
原位推進皮瓣術有以下優點:(1)保留了外痔痔體表面皮膚,起到自體帶血管網帶蒂皮瓣原位植皮的效果,最大限度保留肛管皮膚,防止肛門畸形和肛門狹窄。(2)由于推進的皮瓣覆蓋了創面,使創面明顯減小,所以術后傷口疼痛較輕,創面愈合時間也明顯縮短[3]。(3)由于縫合時皮瓣向肛管內推進,縫合后皮瓣起到提拉肛緣皮膚的效果,從而避免術后肛緣水腫和贅皮形成,達到肛門整形的目。注意事項:(1)術后塔形敷料及包扎一定要壓緊。其目的是將皮瓣與創面粘連牢固,防止滑脫,預防皮瓣水腫,提高成活率。(2)控制大便48 h,以避免過早排大便時將皮瓣移位。(3)術后應用高效抗生素,有效預防感染,防止因感染而使皮瓣移植失敗。(4)術后10 d拆線,讓皮瓣和創面更好地粘連固定。
[1]張東銘.肛管移行區[J].中國肛腸病雜志,1999,19(5):23
[2]李雨農.中華肛腸病學[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7
[3]陳飛雁.痔切除開放傷口與縫合傷口愈合的臨床研究[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1,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