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江西中醫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屬中醫學“痹證”、“骨痹”范疇,多與肝腎不足、風寒濕熱邪外侵、氣血瘀阻有關。熱敏灸能夠溫經通絡、祛寒逐痹,直達病所,治療該病療效確切,得到醫患廣泛青睞,已成為治療該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筆者在臨床中對KOA不同證型進行熱敏灸治療發現,其不同證型療效有差異。現將我們的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病例都來源于江西省中醫院針灸科就診的KOA患者。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1]分為肝腎兩虛、寒濕阻絡、濕熱阻絡、瘀血阻絡四種證型。各型患者基本情況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型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S) 例

表1 各型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S) 例
組別n 男 女年齡(歲)平均病程(月)寒濕阻絡型20 10 1059.2±3.118.4±4.5濕熱阻絡型20 11 961.5±2.820.8±3.8瘀血阻絡型20 12 858.8±2.920.5±3.1肝腎兩虛型20 9 1162.2±3.019.1±3.9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2]。
1.3 治療方法
1.3.1 熱敏腧穴探查方法[3]以膝關節周圍及腰部為熱敏腧穴高發區。于熱敏高發區,用點燃的艾條距離皮膚3cm左右施行艾灸,當患者感受到艾熱發生透熱、擴熱、傳熱和非熱覺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感覺時,即為發生腧穴熱敏化現象,該穴為熱敏腧穴。探查出高發區內所有熱敏腧穴,做好記錄。
1.3.2 熱敏灸治療 取上述標記的熱敏腧穴,按4步施灸,先回旋灸2min溫熱局部氣血,繼雀啄灸2 min加強敏化,循經往返灸2min激發經氣,再施以溫和灸發動感傳、開通經絡。每次施灸時間以感傳消失為度,時間因人而異,平均45min左右,1d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
2.1 不同證型KOA 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2。表2示,寒濕阻絡型、濕熱阻絡型、瘀血阻絡型、肝腎兩虛型四組的愈顯率分別為85.0%、30.0%、75.0%、60.0%,經秩和檢驗,四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后療效差異為:寒濕阻絡型>瘀血阻絡型>肝腎兩虛型>濕熱阻絡型。

表2 不同證型KOA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不同證型有效以上患者隨訪半年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表3示,寒濕阻絡型、濕熱阻絡型、瘀血阻絡型、肝腎兩虛型愈顯率分別為78.9%、14.3%、55.6%、37.5%,經秩和檢驗,四組患者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半年后隨訪療效差異仍為:寒濕阻絡型>瘀血阻絡型>肝腎兩虛型>濕熱阻絡型。5,

表3 不同證型有效以上患者半年后隨訪療效比較 例(%)
中醫認為本病屬“痹癥”范疇,其病因病機是由于人體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或感受風寒濕邪,筋脈痹阻,氣血不暢積久而發。《諸病源候論》有:“亦有氣血虛,受風邪而得之者”;《張氏醫通》曰:“膝為筋之府,膝痛無不因肝腎虛者”;《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熱敏灸是陳日新教授等人基于灸療臨床,潛心研究近24年創立的一種艾灸新療法,通過探查腧穴熱敏狀態,尋找熱敏化腧穴,激發灸性感傳,施足灸量,于臨床灸療過程中達到“氣至病所”,從而大幅度提高灸療療效[3]。熱敏灸已廣泛運用于KOA的臨床治療。本研究觀察發現,熱敏灸治療KOA不同證型的臨床療效有差異,治療2個療程結束及半年后隨訪的療效均為:寒濕阻絡型>瘀血阻絡型>肝腎兩虛型>濕熱阻絡型,說明熱敏灸治療寒濕阻絡型KOA具有明顯優勢。該研究對于臨床運用熱敏灸治療KOA不同證型時選用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觀察。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5-136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2002.127-128
[3]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