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帥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0193)
張洪義教授為天津市名中醫,曾任原天津中醫學院中醫系主任。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50年。擅長治療多種內科疑難疾病,臨床療效卓著。筆者有幸隨診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心動過緩疾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某,女性,56歲。2011年11月1日初診。主訴:心率緩慢伴心悸10年,加重1個月。患者自述患心動過緩10年,心率每分鐘低于50次,最低時可至每分鐘30次。心慌、乏力,運動后加重。曾于外院查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心率緩慢,未見明顯異常,服用西藥(具體不詳)效果不明顯。遂至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保康醫院張洪義主任門診就診,求治于中醫治療。
初診:患者語聲低微,言語緩慢,面色白光白,時有氣息不繼之象,舌淡苔白,脈弦結代。診斷:心動過緩,心陽虛證。治以溫通心陽,行氣活血之法。方師仲景桂甘龍牡湯合丹參飲加減。
處方:桂枝12g,炙甘草12g,煅牡蠣(先煎)30g,煅龍骨(先煎)30g,薤白 12g,丹參 30g,檀香 12g,砂仁12g,紅景天 24g,川牛膝 30g,紅花 12g,川芎 30g,黨參12g,炙黃芪 30g,參三七(先煎)30g,降香 12g,紅藤30g。7劑,水煎服。
二診:2011年11月8日。心率改善至接近每分鐘50次,但仍覺不適。原方加溫補腎陽之制附子、散寒入腎之細辛,輔以杜仲補益肝腎。原方加:杜仲30g、制附子(先煎)10g、細辛3g。7劑,水煎服。
三診:2011年11月15日。心率能維持在每分鐘60次,患者來時面帶喜悅,自述心臟已無不適感,大贊張教授醫術高明。鞏固治療,原方加:佛手12g、香櫞12g。7付,水煎服。
四診:2011年11月22日,患者表示身體已無明顯不適,故停藥。囑:保持規律作息,調暢情志。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按:張主任認為心動過緩的病機為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陽虛乃心腎陽虛,陰盛致寒凝血滯。陽虛為本,陰盛為標。心臟、脈搏之搏動及血液之運行皆有賴于心陽之溫煦,心氣之推動。《血證論》曰:“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而心陽根于腎,須受腎陽命門之火溫煦才能發揮其“心主血脈”作用。心腎陽虛,陽虛則內寒,寒凝血脈則血行遲緩。此外,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正與邪內外相引,閉阻心陽,加之心氣不足,行血無力,使氣血運行更為遲緩而導致心動過緩。初診時張主任治以溫通心陽之法,方中桂甘龍牡湯溫通心陽、收斂心神,參芪諸藥補虛固元,合丹參飲加減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服后病情雖有改善卻并未痊愈,二診時輔以溫補腎陽之炮附子、細辛,合杜仲、牛膝之力,使心腎陽氣充足,寒邪盡散,周身氣血運行順暢,則心動過緩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