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翠梅
(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公司三醫院中醫科,大同,037017)
內傷雜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七情、飲食、勞逸失調等,其中除先天因素外,其他后天因素都與肝有著密切的關系。筆者認為肝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中起重要作用,茲就肝的生理、病理及肝與各種內傷雜病之間的關系分述于下。
1.1 調節氣機 氣機是氣的運動變化,升降出入是其基本形式。人體臟腑氣機升降出入運動,是維持體內氣血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肝位居中州,灌及四旁。肝主疏泄,調暢一身之氣機,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促進膽汁分泌;使心火、肺氣下降于腎,腎水上濟于心。這樣則中州安泰、三焦通調,臟腑氣機升降出入有序。如清代醫家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說:“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以鼓舞。”
1.2 調節血液 肝疏泄還能調節其藏血。當人安靜情緒穩定機體外周需血量少時,血液就歸藏于肝,故有“人臥則血歸于肝”。當機體活動和情緒激動時,肝將所藏之血輸布全身。由此可見,肝氣舒展則全身氣血活動出入有序,五臟六腑、四肢百壑、五官九竅得以濡養。故《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木德敷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
1.3 調節情志 肝氣機調暢,人才能氣血平和心情舒暢,保持活潑生機;既不亢奮急躁,也不抑郁消沉,保持柔和舒適。《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所謂將軍者,安內攘外之武官;謀慮者,神志活動也。
綜上所述,肝體陰用陽,剛柔相濟;既調氣也調血,有疏泄也收藏,可升可降,能上能下,連接內外,身心并調。所以肝為調節一身氣血水火之樞紐,維護著人體內環境的穩定。
肝病最雜,范圍廣,危害大。肝性剛烈,體柔用剛;陽氣有余,陰血不足;為罷極之本,開闔之樞。氣貫三焦,橫竄經絡,中犯脾胃,上沖巔頂下流陰股,深入血分旁及奇經。上應君火下通腎水,是陰陽氣血水火寒熱俱備之臟。氣應春生,性如風木,木易生火。風性主動,善行數變而為百病之長。故清·魏之秀《續名醫類案·瘍癥》中言:“肝為萬病之賊”。《素問·舉痛論》言:“百病皆生于氣。”氣血淤滯,肝先受之。其為將軍之官,情志致病,首必犯肝。唯肝一病即延及它臟,故臨證病變叢生:如氣滯血瘀作脹作痛,氣化障礙生濕生痰,為積為聚;血隨氣逆,痰隨氣動,化風化火,耗液動血。易郁易怒,亦寒亦熱,或虛或實;氣、血、風、火、情志、痰濕,可單獨為病或互生互化,狼敗為奸。故任應秋說:“凡病之氣結、血凝、痰飲、浮腫、腹帳、痙厥、癲狂、積聚、痞滿、眩暈、嘔吐、噦呃、咳嗽、哮喘、血痹、虛損等,都和肝氣不舒有關。”故有肝主一身之里,內傷雜病首責于肝之說。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以氣為用;其經、帶、胎產、乳病,都和肝之氣血失調有關。肝郁所致瘀血、濕濁、痰飲等有形之邪,既是病理產物,又可隨肝之氣、火、風無處不到,加重病情或引發它病。故久病怪病之濕痰死血,其根源在肝。
治肝總的原則以和為貴,宜順不宜逆。但由于肝病之雜,辯證頗為精細,治法亦廣,王旭高曾有治肝三十法之多。具體治法如:疏、調、平、抑、鎮、伐、清、暖、養、補、柔等。和解樞機,涼血止血,行氣活血,升清降濁,清利濕熱,化痰利濁,解郁開竅,熄風止痙,緩急止痛,消痞散滿,化氣行水,軟堅散結,滋陰潛陽,通經活絡。協調諸臟:疏肝利膽,調和肝脾,疏肝和胃,滋水涵木,清肝寧肺。歸肝經中藥眾多,如行氣、活血、涼血、止血、滋陰、補血、軟堅散結等藥物,通過入肝經而發揮作用。
張仲景小柴胡湯不僅治少陽癥,后世經化裁治療種多內傷雜病。張仲景曾強調:“柴胡證,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形容小柴胡湯對氣機調暢為: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充分說明不管癥狀如何紛繁復雜,抓住疏肝氣、利樞機,所有問題就迎韌而解。我省名醫劉紹武以小柴胡湯疏利三焦、調和上下、宣通內外,加減治療各系統疾病而創《三部六病》。歷代醫家不斷探索。朱丹溪提出:“氣血沖和則百病不生;一有怫郁則百病生焉。故人生諸病多生于郁。”創六郁湯、越鞠丸;木郁一解,諸郁皆解。龐安常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乃順矣。”陳士鐸《石室秘祿》中倡導:諸痛治肝、諸火治肝。王清任從氣及血,定各種逐瘀湯,被后輩廣為傳用。這都是從肝治諸多疾病的發揮。現在越來越多的醫家發現,從肝治一些疑難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吳周選[1]何永葆[2]等以疏肝治療頑固性水腫。王暉[3]等認為肝為糖尿病的病變中心,推動氣化功能是其根本方法;祛除痰濁瘀毒[4]是防治糖尿病及其微血管病變的基本大法。近年來從肝治療男、女疾病的報道越來越多。故臨床若能透過表象,抓住肝的發病本質,就能執簡馭繁,綱舉目張。
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提高,高熱量食物攝入增加,工作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大,從而使疾病譜發生變化,從感染性疾病轉化為以心腦血管、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為主。醫學模式也從以生物為主的模式,轉化為心理—生物—社會醫學新模式。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代謝紊亂、精神疾病、亞健康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這些不是因生物因素患病或致命的,而是因長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人體內部的平衡被打破。從而氣機失調、氣血不和,傷肝動氣,引發各種內傷雜病。如有言:被氣死、被嚇死、過勞死,或吃出來、坐出來的疾病。所以,現代醫學將成為以治療、康復、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健康醫學。醫務工作者除了宣講教育,呼吁人們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管住嘴、多動腿、平常心以外;在治療角度要注重從肝調理,以望最大限度地延緩、阻斷或逆轉多種內傷雜病。這樣亦防亦治,防治結合,或未雨綢繆或防微杜漸;充分體現中醫以人為本、整體觀念、身心合一及“上工治未病”的優勢和前景。為合理利用和節約醫療資源、提高全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及構建和諧社會,愿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1]吳周選,陳壯忠,王梅.水腫病從肝論治淺析[J].光明中醫,2007,22(6):21-23.
[2]何永葆,閻峰.疏肝理氣法治療水腫初探[J].光明中醫,2007,22(12):16-17.
[3]龔文波,陳霞波,周開.王暉運用《內經》氣病理論治療糖尿病的經驗[J].中醫雜志,2006,47(11):818 -820.
[4]季長春,郭俊杰,董志,等.再論痰濁瘀血與糖尿病血管病變[J].光明中醫,2007,22(6):1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