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英剛 陳 宏 田林曉 花寶金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北京,100530;2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齊齊哈爾,161000)
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哲學[1]、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其源流演變,眾多前輩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證。目前比較公認陰陽五行觀念萌生于伏狡、堯舜[2]時代,但一直到了殷周時期才有了“陰陽”一詞,后經春秋到戰國中、后期,陰陽的概念[3]由具體到抽象然后又再具體化。可查的最早提出陰陽概念的可查資料是《國語·周語》。
“陰陽”學說經過不斷的演化,“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事物內部都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其實質內容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但是這種矛盾的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相互制約的關系,只有維持這種關系,事物才能正常、穩定的發展,機體才能保持協調平衡狀態。《黃帝內經》中以“水”“火”作為陰陽的象征,“水”和“火”代表的特征反映了“陰”和“陽”的基本屬性。“陰”和“陽”可廣泛地推演到很多事物和現象。一般來講,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世間萬物都屬于陽的范疇;相對靜止的、向下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于陰的范疇。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是: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陰陽學說用來解釋事物間以及事物內部更為復雜關系時遇到一定的困難。于是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逐漸演變出了五行學說[4]。五行學說著重以“五”為基數來揭示事物間的復雜關系,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關系仍然是基本的陰陽關系。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特征之間的生克制化關系來解釋宇宙萬物、人體等復雜事物之間及事物復雜內部之間的關系。五行學說不是靜止、孤立地將事物歸屬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間生克制化關系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其本質仍然是各矛盾之間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五行的相生是指某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積極作用,五行相克是指某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如環無端。在五行關系中,這些生克關系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演繹到人體,則代表正常的生理現象。五行用來解釋自然界中的五運、五氣、五方、五季、五化等,解釋人體中的五臟、六腑、五官、五體、五志等,以此來闡述它們之間相互生克制化的整體。同時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界環境之間同樣存在著生克制化的相互關系。
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一直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古代,對于復雜而神秘的生命活動,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升華出了一整套用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的理論[5]。當時人們對世界萬物樸素的哲學認識很自然的被應用到了醫學當中。因此陰陽五行學說成為了中醫核心理論之一,陰和陽,在中醫里并不是單純的抽象名詞,而是代表了具體的器官、功能。各器官功能之間復雜的關系被概括為陰陽五行之間的關系。在中醫理論中,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最基本、基礎的理論方法。
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有關陰陽的大量論述奠定了陰陽學說作為一種理論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基礎地位。“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
陰陽學說作為樸素真理成為在中醫學中對生命的本質認識與對天地間其他事物的認識的有力方法。萬物的生化制約都離不開陰陽的關系。中醫學更是把陰陽理論演繹到了極致。“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用陰陽學說作為中醫學的方法,使醫學理論系統有效的解釋生命活動。
五行學說作為陰陽學說的延伸,自然也成為中醫思想方法的理論。“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相生即滋助、養長、促進的意思,相勝則包含克制、壓抑、約束之意。”古代醫學家利用五行來總結醫學實踐經驗。五臟、五色、五味與五行的對應關系是五行學說在醫學領域中的直觀反映。五行作為對陰陽理論的補充,進一步提供對天地間萬事萬物進行更具體的復雜的分析研究方法,中醫理論中明確地應用陰陽理論結合五行模式來說明人體生理、病理現象。
其實,從陰陽五行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陰陽五行之間處于不斷變化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和”。《說文解字》:“和,相應也。”“和”是陰陽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的關系,即諧和、調和、協調之意,陰陽遵從各自應有的盛衰變化,如“日西而陽氣已虛”,夜晚陽虛而陰盛;“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白晝則是陰虛而陽盛。這就是“和”的健康狀態,反之,“不和”則病。《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陰消則陽長,陽消則陰生。《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故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可見陰陽始終處于此消彼長的動態變化中[6],所謂的動態平衡是陰陽的“和”。《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圣度。”明確提出了陰陽和則無病,不和則生病的觀點,治療原則是“和之”。《傷寒論》提出“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張仲景也明確指出了陰陽不和則病、陰陽調和則愈的道理,提出來使陰陽諧和的治療法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并非指陰陽平衡關系被打破致陰勝于陽或陽勝于陰而病,而是指陰陽調和關系被破壞。陰勝是指陰勝過了調和狀態時的陰,是與其自身狀態的比較,而非與對方比較;反之,陽亦然。“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調和狀態時,即不熱也不寒。當陽勝過了調和狀態時的陽,則見熱;陰勝過了調和狀態時的陰,則見寒。非陽勝陰則熱,陰勝陽則寒。臨床所見,陰陽亦非平衡狀態,或有陰當盛而陽當弱時,或有陽當盛而陰當弱時,否則陰陽失和則致病,治療則是調和陰陽。
總之,陰陽是處于不斷運動變化的狀態中,二者的關系是“和”的狀態,而非平衡狀態。在臨床治療中,要調和陰陽,順應陰陽各自應有的盛衰,使“陰陽自和”而病愈。
[1]張玲.試論醫哲不分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J].山西中醫,2003,19(3):1-2.
[2]龔瑤.淺析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五行[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28(4):57 -58.
[3]齊寶芳,金麗,楊化冰.中醫學中的類比思維[J].光明中醫,2012,26(2):220-221.
[4]劉剛.淺談陰陽五行學說與中醫學發展的關系[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8(2):6 -7.
[5]趙春博,史麗萍.天人合一與中醫學[J].湖南中醫雜志,2008,24(6):76-77.
[6]牟大鵬,曾飛.陰陽之間不存在平衡[J].中醫雜志,2012,53(9):8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