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國 朱 柯
(重慶理工大學基建處,重慶 400054)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全國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股興建新校區的熱潮。剛剛興建的新校區,其校園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空前,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與市區在時空上的距離,客觀上使新校區的校園文化氛圍與老校區斷離,其周圍也缺少一個有利于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的大環境,導致了新校區的學生被迫處在校園文化的斷層上,沒有普通傳統高校校園所擁有的良好的文化氛圍。如何將新建校區的規劃建設與高校應有的人文氣息和諧統一,這是高校新建校區規劃建設全新的艱巨的任務。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浪潮,我國高等教育所處的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要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更好地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就必須轉變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建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先進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又稱載體文化,校園是學校精神、學術與文化的載體,是塑造、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基地。高校校園文化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高校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在整個校園文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高校校園物質文化是高校師生員工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各種物質設施,是校園文化的物質形態,是校園物質創造的形式和成功過的總和。高校校園物質文化不僅在外形上有教育、熏陶作用,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校園規劃建設屬于物質文化范疇,它旨在營造高校的教學、科研、生產、生活和文娛活動等設施條件以及花卉、樹木、草坪、雕塑、小品、道路等自然人文景觀。作為物質載體,校園規劃建設起著構建校園文化氛圍,知識熏陶,溝通信息,擴展人際關系,為師生員工提供良好的育人設施和豐富校園生活等作用。
高校大多數的新建校區地處城市郊區。高校新建校區在快速建設和發展中,過分地追求校園總體效果和建筑規模,對總體效果和建筑風格所包含的內涵和文脈考慮不足,未注重校園整體和諧。師生普遍反映新校區建成時間短、建設速度快、總體規模龐大化、建筑風格現代化、投資巨額化、缺少個性化和文化,所能看到的是現代氣派的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高樓林立,寬敞的道路,嶄新的綠化景觀,缺乏一些特定的意義,更難以感受深層次的校園文化和人文精神。老校區沉淀下來的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在新校區缺失,沒有較好地傳承和發展,現代氣派的新校區校園環境缺少老校區的厚重。新建校區規劃建設中要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做好老校區的文化傳承。
高校校園文化較大程度上是通過豐富的課余生活和濃郁的學術氛圍來體現,這離不開師生員工的交流、溝通、互動,新建校區的師生員工缺乏交流、溝通、互動的現象無法達到豐富的課余生活和濃郁的學術氛圍的效果。由于新校區最先建設的是校舍,如,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公寓、食堂等,沒有建設教職工住宅,或是教職工住宅建設滯后;另一方面,新建校區周圍沒有建成較好的中小學,教職工子女就讀問題沒有解決;另外,市區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多數教職工在市區有穩定的住所,諸如,教工子女上學、生活用品購置、看病吃藥等等都很方便。教職工工作生活兩地分開,進而形成一種非常無奈的“教師走教、學生住校”的現象,學生課外時間幾乎見不到教師的影子,學生教師的交流、溝通、互動很少,導致了新建校區的豐富的課余生活和濃郁的學術氛圍的缺失。
高校新建校區大多數地處城市郊區或城鄉結合部,周邊環境條件比老校區相對要差很多,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商業相對落后,沒有城市相對成熟的環境條件。高校新建校區偏離城市鬧區,就像“荒漠上新筑的新城”“世外的桃源”,十分孤單,這也使得高校新建校區內的教學科研活動和學生生活活動相對封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閉門造車”培養學生,與周邊的溝通聯系自然較少,優秀的城市文化對高校影響不大,無法為高校校園文化提供充足的養料;反過來,高校對周圍社會環境和社區居民無法產生強大的文化輻射和精神引領作用,無法體現出高校先進文化的社會魅力。高校新建校區與城市之間相互缺失依托,彼此分離相對嚴重,這對學生的培養也是十分不利的。
加強新建校區校園文化建設,要從四方面加強。
1)抓好校園總體規劃。注重科學規劃,無論整體布局,還是建筑風格、色調等都要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反映民族精神風貌,反映地域特色,校園規劃建設中要加強周邊地域的聯系和溝通。2)特別應強調傳承大學精神。要注重考慮如何發揮學校物質設施對學生精神潛移默化的傳播功能,時時處處會對學生的思想、情操、行為、習慣起著熏陶、滲透和影響作用,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3)校園規劃建設百年大計,要以發展為基礎。校園規劃建設要以“實用、美觀、特色”為原則,實行“整體規劃,分期實施”,教工住宅宜與一期校舍工程同步建設,建設過程中切忌片面追求“高、快、變”。所謂“高”,就是規劃建設追求高標準,甚至是奢侈浪費;所謂“快”,就是規劃建設時片面追求快速度,恨不得一夜建成;所謂“變”,就是規劃建設變化快,計劃趕不上變化,失去了整體規劃的意義。4)硬件建設現代化。硬件建設也是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里所說的硬件主要是指樓內的設備設施,是高校教學、師生學習、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硬件建設要達到現代化,要有三個到位:a.認識到位,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反對鋪張浪費;b.投入到位,資金要到位,還需進行專業人才培養,做到物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相結合;c.管理到位,要加強過程管理,發揮設備的最大效益。
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和人文景觀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精神文化教科書,具有獨特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陶冶師生的情操。提到北大,人們就會想到未名湖,說起清華,人們就能想起清華園,這是因為人們在環境優美、內涵豐富的大學校園里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凝重和人文的底蘊,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貼近與和睦。高校新建校區要培育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
1)始終貫穿校園文化。講究城市與建筑、環境與人文、生命與自然的和諧,融大學精神于山水之間,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勢必對大學精神的發展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盡量減少土石方量的開挖和人為破壞,盡量結合原始地貌,結合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3)校園環境建設簡潔。簡潔是一種美,美化校園不是裝扮公園,不必復雜豪華,要寓文化教育于美感好感,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相協調,營造高雅健康的人文景觀氛圍。
4)移植部分悠久的古樹,體現歷史的滄桑,通過培育花草、綠地和小樹在貧瘠的土壤中成長,實現了綠化、觀賞、休憩等傳統功能,更能體現出一座年輕的大學在新環境中自強不息、堅韌剛毅的奮斗歷程。
5)加強校園管理。加強對廣告、橫幅、標語的管理,保持校園環境整潔,要開展環境道德建設活動,組織開展學生文明修身活動等等。
[1] 趙中建.學校文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陳呈頻,鄭春曄.試論高校新校區建設與校園文化的融合[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9-11.
[3] 劉發生,謝小剛.論高校校訓對大學精神形成的影響[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51-53.
[4] 姚 信,梅偉蕙.大學城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其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5(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