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玲玲
(浙江大學基本建設處,浙江杭州 310058)
高校建設新校區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是滿足學校自身發展和適應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形勢的需要。新校區的建設,規劃和設計先行,我們在規劃和設計管理工作中,要透徹把握和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論證,合理規劃,通過高起點、高標準的設計,努力把新校區建成以人為本、節能高效、別具特色、具有高度認同感的校園。
高校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明確辦學特色,合理確定學校發展的規模和建設規劃,既要符合學校的長遠發展規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切合實際。有的高校新校區在較短時間內一次性建設完成五六十萬立方米的建筑群,或在規劃設計時將建筑物填充得滿滿當當,限制了高校未來的發展空間。當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的學科和技術正在不斷地融合和突破,高校在規劃時應有發展的眼光,為今后預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新校區的總體規劃中,可集中規劃例如“交叉學科中心”或“綜合性研究院”的項目地塊,立足全校,為傳統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創新提供一個孵化的基地。預留的土地可以巧妙安排、合理開發,如暫時設計成草坪綠地美化環境,或苗圃花房、農業試驗田等,在未來若有新的項目孵化成熟,則可以讓預留用地發揮更大的作用。各組團、各院系在確定自身的面積指標時都應預留一定比例的發展空間,以適應人員擴張、學科發展的需要。理工科的實驗室設計時應預留足夠的電容量、上下水及通風通道,盡量配備標準化接口,在未來的實驗室改造升級時可以大大降低改造成本。
一種較為普遍的場景是:設計師在局促的設計費和緊迫的時間壓力下,將設計規范轉換成圖紙,只要能按時提交設計,甲方通過,不延誤工期即為完成任務,缺失了設計本身的整體規劃感和創作感,拿到圖紙的甲方亦沒有時間比選,開始馬不停蹄地建造,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卻難以成就高品質項目,很可能還會因為選材設備的安排不合理,承擔未來高額的運行和維修費用。設計階段考慮不周的一些問題,在建成使用后逐漸凸顯出來,卻已經很難彌補。設計優化的過程,并不是要等發現“病癥”去補救,而是必須在設計之前就開始。清城華筑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首春比喻,就跟中醫治病一樣,“上工治未病”,真正的大醫是在生病之前把病診斷出來,建筑也是一樣。常規的建筑有比較成熟的做法,優化空間比較少。越復雜的方案,越復雜的使用功能,優化的空間就越大。因此,對于重要和復雜的建筑物,都要盡可能進行充分的分析和方案比選。例如,學生活動中心、禮堂等建筑對聲、光要求較高,可對照明、音效、空調系統等進行專題研究和優化。圖書館等標志性建筑,除造型、用材比選,還應考慮用戶關心的交通組織、自然通風、燈光智能控制系統等問題,并致力于休閑空間的打造和校園文化的宣揚。體育場館類建筑能耗較大且有專業比賽要求,需對體育照明、鋼結構、屋面系統及節能措施進行專項研究,因地制宜采用太陽能集熱系統、日光照明系統、地源熱泵系統等節能技術,有利于大大降低今后的運營成本。
設計控制是工程項目管理的要點,設計管理到位了,對功能、造價、質量的控制就完成了大半的工作。設計前,建設管理部門應加強與用戶溝通,了解其個性化需求,確定合適的建設標準。在建設項目管理過程中,必須體現出全面投資控制的項目管理理念。設計階段決定了項目投資的60%~70%,因此,在保證項目使用功能和規模的前提下,確保合理技術經濟指標,推行“限額設計”非常重要。實踐證明,限額設計是促進設計單位改善管理、優化結構、提高設計水平,真正做到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產出的有效途徑。投資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實行限額設計的有效途徑和基本方法。將上階段設計審定的投資額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專業,然后再分解到各單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過層層限額設計,實現了對投資限額的控制與管理,也就同時實現了對設計規范、設計標準、工程數量與概預算指標等各方面的控制。
限額設計并非只考慮節約投資,而是包含了尊重科學、尊重實際、實事求是、精心設計和保證科學性的實際內容。實行限額設計能扭轉概預算的失控現象,有利于強化設計人員的經濟觀念和高度責任感,有利于處理好技術與經濟的對立統一關系。
一般來說,高校新校區人文景觀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系統:房屋建筑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植物景觀系統、道路標識系統、人文作品系統、宣傳信息系統、網絡文化系統等。在教學、生活、辦公等實體建筑風格相對確定的情況下,人文景觀建設將成為真正開啟人的視覺閥門,形成統一而強烈的美學體驗,并產生強烈文化認同的關鍵。在新校區人文景觀建設中,應該超越單一和獨立的景觀器物化傾向,在景觀內容設計中融入學校的歷史文化,在外形設計上展示學校的歷史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發揮以情育人的文化體認作用[1]。高校新校區人文景觀的建設應因地制宜,發揮自有的學科專業優勢,塑造個性,做到人造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我們在對新校區進行規劃設計時,不能完全依靠設計院的規劃設計,可以緊密結合院校所在地、專業設置及專業優勢等特點,邀請師生參與設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可供師生參與的公共設施類別包括:1)交通系統:橋梁、標識牌、路燈等;2)休閑系統:宣傳欄、垃圾箱、座椅、花壇、健身設施、公共藝術等;3)公共藝術:以雕塑、壁畫為主。藝術類院校可以組織藝術、傳媒、工業設計等專業的師生進行校區及建筑內標識標牌系統及雕塑小品的設計與制作比賽,其造型、選材及制作工藝都可以廣開思路,形成獨有的校園文化。文科和藝術類專業樓群可以收集本校師生的優秀藝術作品作為長廊和庭院小品展示,或設置圍墻壁畫、浮雕展示區,成為極具包容性的個性校園景觀。華東地區很多高校每年都有組織橋梁結構設計大賽的傳統,工科類院校可以采用橋梁設計大賽的形式,組織學生參加新校區的橋梁概念設計,從中評選出富有創意的設計方案,在新校區內實施。師生們能夠參與到校園建設中來,必然能增加主人翁意識,更增添對母校的感情。
高校新校區的規劃和設計是一件意義重大、引領未來的系統工程,應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規劃和設計管理,使校園的山、水、園、林、路等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為師生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修身治學場所。
[1]秦文江.大學新校區人文景觀思考[J].華章,2011(24):114.
[2]蘇紅艷.關于我國高校新校區建設規劃設計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20):42-43.
[3]王勝本,高志敏.高校新校區建設中的規劃工作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