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學
(蒼山縣水利局,山東 蒼山 277700)
臨沂市蒼山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臨沂市唯一的國家級優質糧生產示范縣。多年來,該縣水利建設保持著高投資、連續性、大規模的勢頭,但管理與建設嚴重脫節,工程效益在全縣發展大局中總處于“短板”的被動地位。為徹底扭轉這種局面,近2年來,蒼山縣結合農村安全飲水和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對這兩個領域的工程管理體制進行了以建立供水組織為主的積極探索。
2010年,蒼山縣在實施小農水重點縣建設中,結合低壓管道工程的管護要求和項目區集約化種植的特點,創辦了農業灌溉供水協會,以專業組織和用水戶的合作機制,對工程進行管理。當年,該縣發生嚴重干旱,但項目區1 666.67 hm2的糧食和蔬菜仍獲大豐收,供水協會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組織作用。受此經驗的啟發,蒼山縣在以后的供水工程中,把組建供水協會納入重要議程。
蒼山縣用合同程序實行了資產的 “三權分離”,政府擁有投資3 650萬元的工程所有權,協會在維修和服務的前提下擁有490眼機井、3 925個出水口的經營權,項目區群眾在交費的前提下擁有工程使用權。在水利部門的監督下,供水協會負責正常供水,實行服務承諾,經物價與電力部門核準后,按1元/m3統一收繳電費并公示;群眾在自愿的基礎上,用現金充值射頻卡,持卡自動操作,卡到水通,超值停水。在管水方與用水戶的良性互動中,供水機制實現了高效運轉。
1)保障了工程效益的發揮。在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弱化的情況下,供水協會扮演了“集體”角色,負起了“業主”的責任,解決了所有制問題。
2)助推了群眾的節水意識,促進了種植結構的調整。項目區是該縣重要的糧、蒜區,僅靠個體的力量,即使有現在的設備,也在操作和時長上很難完成大片的澆灌過程。在協會體制下,通過專業人員的服務,實現了大面積地發展經濟作物。同時,也促進了水資源的商品化。
蒼山縣從中德糧援項目飲水工程實施以來,又先后通過“千村飲水”和“村村通自來水”規劃項目,興建了一大批農村飲水工程。在總結過去各個階段管理模式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蒼山縣以跨鄉(鎮)區域的規模化供水建設為起點,實行了農村供水公司化運營。到2011年,全縣共按城區、東南、西南三大區域的布局建設6處規模化的水廠,基本覆蓋了南部平原鄉(鎮)。
在水廠建設上,采取政府資金扶持、民辦公助的辦法,由縣供水辦統一進行廠房建設、設備安裝和管網鋪設;在管理上,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用公開競標的方式選擇經營者進行管理運營;在運營上,水廠負責村內管網建設和日常管護維修,實行計量收費、自負盈虧,供水辦監督水廠的管理、運營和服務,并提取折舊費。
1)極大提高了自來水覆蓋率,迅速推進了全縣安全飲水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水廠創建2年來,飲水解決由原來的319個村增加到758個村,受益人口由原來的35萬人增加到69萬人,全縣70%以上的農村人口用上了自來水,使該縣農村安全飲水工作在規模和速度上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德政工程”更好更多地惠及了廣大群眾。
2)農村飲用水水質有了更可靠的保障。水廠有完善的水質監測和凈化設備,專業人員操作規范,處理標準及時,使受益區鄉(鎮)的群眾全部告別了飲用高氟水、苦咸水和污染水的歷史,有效抑制了近年來西部菜區鄉(鎮)飲水中出現的硝酸鹽,農村群眾的生存質量得到很大提高。
3)降低了建設和管理成本。水廠業主的投資超過40%以上,按飲用人口數量計算,該縣財政可節約近1 000萬元的配套建設資金;由于投資、效益與管理責任實現高度統一,避免了政府需要重復建設的歷史問題。
4)水價穩定得到保障,水費征收更加規范。在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經縣物價辦核準每方水1.50元,由管理人員在保證供水通暢和維修及時的前提下進行收繳并公示,改變了過去體制中存在的高價水、關系水、人情水的現象。
縣供水辦堅持服務群眾和維護水廠合法權益并重,全程監督水廠的 “水量、水質、水價、水時和方便程度”,保障群眾用上了安全水、明白水、放心水。
農業供水水價過低是供水協會今后持續發展的一個潛在制約。每方水1元的水費中扣除0.35元管理費用,僅夠一般的維修支出。現在農村工值有很大提高,蒼南地區勞務輸出量又大,相比之下,維修人員的報酬較低,而易損性的田間工程又需要大量維護資金支撐,政策性的保障還不具體到位。
農業供水是公益事業,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特別在宣傳和法制力量保護工程上,需要鄉(鎮)政府主動配合。同時,需要電力、農業、科技等部門齊抓共管,而目前有關的協調相對缺位,協會現在只能把依托放在蒼山縣水利部門身上;互動機制尚不完善,用水戶對協會的監督和參與層面相對較少,在不滿意服務時缺乏相應的有效制約機制。
對國家投資和個人出資興建的一些供水工程產權界定比較模糊,職能部門與水廠的責、權、利有待進一步明確;設計規模與實際供水量存在差距,存在“大馬拉小車”的現象。部分群眾雖然把管道引到家里,但使用率不高,給運行管理帶來實際困難;作為事關農村發展的飲用水供水事業,一方面,政府相關的政策指導相對薄弱,致使社會認為飲水只是業務部門的建設和水廠的經營問題,水廠發展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不夠,2012年就因管網設計滯后于農村道路網化建設而浪費了大量資金,也給群眾帶來諸多不便。蒼山縣應進一步梳理思路、查找不足,分析成因,積極面對,認真解決。
蒼山縣農村飲水從單村到聯村再到公司化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主動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供水協會和新型低壓灌溉工程的有機統一,是積極調整了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規律。積極順應發展,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動權,這是近2年來蒼山縣治水實踐總結的基本經驗。
農村供水體制改革要以提供良好服務、實現良性運行、充分發揮效益為目標,要有利于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工程的保護和效益的發揮,有利于農村水利健康和持續的發展。同時,要深入田間地頭,充分依靠群眾,以改善和提高供水的內部機制。
水廠建立后,農村飲水管道延伸范圍和自來水入戶率超出了蒼山縣規劃的預期,而在農業協會中,農民也把工程真正當作了自家的工具。這種由過去“催著干、要求管”到現在“主動干、爭著管”的轉變,說明水利工作不能僅限于大搞工程建設上,而要著眼于發展和保障民生,積極轉變職能,實現社會引導和全方位的服務。這是蒼山縣水利局在供水體制改革中最大的收獲。
2012—2013年,結合小農水重點縣三期工程和會寶嶺灌區配套與改造實施,組建新的供水協會,努力打造成新亮點;按照培植示范、兼顧普及的原則,力爭3年時間,在全縣8個灌區內全部建立起不同規模、不同層級的供水協會組織。以協會為平臺,積極調動經營者和廣大農民參與水利,大力發展以鄉(鎮)為協會單元的級管水員網絡,建立起“協會+水利站+管水員”的有機體系,把“最后一公里”落到實處。
一是完善協會程序。按法律規定注冊登記,使之成為有法人地位的實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二是設立供水協會基金。從縣財政土地轉讓金補貼水利費用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協會的原始資金積累,同時在協會每元電費中扣除0.1元、水廠每方水費中扣除10%作為工程維修改造復建基金,返利于民。三是在全縣農田水利項目申報中向協會相對集中,政策和服務上向協會傾斜。四是加強軟件建設。把“一事一議”制度引入到協會,保障用水戶的監督權、參與權和知情權。
協會管理的灌溉工程,5年內實行電價或水價控制,以后按成本和核定維修費用實行指導價格;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逐步把全縣村級2 300多處排、灌、蓄等小型設施,統一拍賣、租賃給供水協會管理,所得費用全部用于水利工程補貼;充分發揮協會旱能澆、澇能排的職能,形成以政府指導、協會帶頭的“小農水、大服務”格局。
在明晰現有水廠責、權、利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水廠的企業標準化,試行容量水價、超額加價、季節浮動等經濟杠桿,促進水資源的節約;繼續加大項目扶持力度,完成水廠覆蓋區域內的管網延伸,擴大現有規模,向萬噸以上供水能力的水廠推進,并新建二級水廠,用“子母”公司的形式,把北部鄉(鎮)的單村工程也吸納進來,推進農村供水體系的逐步擴大和整體提高,力爭到2015年實現全縣農村供水網絡化。
蒼山縣應充分發揮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以投資人的身份參與供水組織的經營管理,為用水組織代管固定折舊回收資金,積極選拔人才管理,堅決杜絕強人干預,嚴厲打擊水霸行為;進一步強化服務,在求進上下功夫,在創新中促發展,不斷探索符合蒼山縣情和水情的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