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光,張 振
(1.威海市水文局,山東 威海 264200;2.威海市水利局,山東 威海 264200)
威海市地處膠東半島最東端,總面積5436km2,總人口246.22萬,其中農業人口166.6萬。耕地面積16.93萬hm2,其中:常年糧食耕種面積16萬hm2,花生耕種面積6.67萬hm2,水果耕種面積4.27萬hm2,瓜菜耕種面積2.67萬hm2。從種植結構來看,小麥、玉米仍是主要的糧食作物,這些作物需水量較大。
近年來威海市積極培植高端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但是在加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情況下,農業灌溉仍是制約威海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農民耕種水平低下,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效率低下,農業用水需求量較大等問題比較突出。
1)灌溉水源大幅度減少,大中型水庫的供水對象發生變化。隨著威海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生產、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大部分水庫由以農業灌溉為主轉變為向城市供水為主。目前威海12座大中型灌區,現存的僅6座。
2)萬畝以下灌區數量減少。威海市萬畝以下灌區數量由1457處減少為485處,其中灌溉面積在133.33~666.67hm2的灌區僅有20處。
1)現存的6座大中型灌區中,渠道2000年以后經過襯砌的灌區僅有米山水庫灌區,其他灌區渠道均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渠道老化、損壞嚴重,大部分支渠以下渠道均無法使用,難以保證農業灌溉的需要。
2)萬畝以下灌區渠道基本破壞,沒有破壞的部分灌區的渠道淤積嚴重。灌溉面積為133.33~666.67hm2的灌區基本沒有渠道,大部分的灌溉為群眾自發的流動性灌溉,難以進行有效灌溉。
威海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先后修建了羊亭、張村、嶗山、斥山等一大批國家級高效節水示范工程,到2010年統計高效節水面積為8.27萬hm2。然而,近期普查威海市現存的高效節水面積僅為3.45萬hm2,減少了近1/2。通過調查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園區的建立(如羊亭工業園區的建立),工程管理機制的缺乏,工程年久失修,水源發生變化,不具備灌溉條件等原因,導致了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大幅減少。其中:工程老化減少面積近5020hm2;工程報廢減少面積1.97萬hm2;5年以上未灌溉的面積有1.74萬hm2;工程占地及其他原因有6113.33hm2。
以前的農田水利設施都是集中建設、集體管理,重建設、輕管理,建管脫節現象嚴重,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灌區配套設施老化、破壞,高效節水面積大幅度縮水。水利工程只運行不維修,或者只是簡單維修,致使其老化損壞嚴重,效益衰減。
目前高效、協調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尚未健全,部門利益、地區利益、群眾利益對于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的建立制約較大。農田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存在工程產權不明、維修經費難以落實、管理人員能力薄弱、部門職責不明和管理職能不到位等問題。基層管理機構不完善,管理服務人員素質不高,文化層次和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管理和服務職能不到位。
根據現階段威海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爭取資金,以搞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以及末級渠系改造工程為重點,把解決水資源短缺放在全局戰略性位置,統一規劃,綜合開發,兼顧生態環境建設,構筑起以大中型灌區為主、各種小型灌區為輔的水資源開發體系,積極推行節約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及環境整治力度,以實現全市農業水利與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建立新型的農業節水機制,努力搞好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的運行管理。尤其是灌區末級渠系作為農業水利設施發揮重要效益的關鍵環節,是灌區的終端網絡,如果被堵塞或者被破壞,一方面導致農田無水可灌,另一方面也是對國家投入巨額資金進行項目改造的一種浪費。
如文登市完成對米山、南圈、姚家莊3座水庫灌區配套與改造1846.7hm2。通過灌區的配套改造和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達到了節約灌溉用水,增加、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的效果,確保了農業生產用水和增產增收。
目前,威海市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為3.45萬hm2,其中低壓管灌節水面積3.36萬hm2,微灌節水面積586.67hm2,噴灌節水面積261.33hm2。通過對末級渠道和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一是改善灌溉條件,疏通了渠道,灌溉用水的問題得到了較好地解決;二是提高用水效率,項目區內輸水速度、灌水效率、灌溉保證率明顯提高;三是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渠系硬化,協會合作,縮短了灌溉時間,不僅改變了以前小型灌區上游農田用水無節制、下游農田無水可灌的情況,而且有效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
如2011年度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完成后,文登市項目區年增產值977.2萬元,年節地31.33hm2,省工5.66萬個,年節能28.3萬kW·h;乳山市項目區新增供水能力450萬m3,恢復和新增灌溉面積1866.67hm2,改善灌溉面積666.67hm2,年新增節水能力286萬m3、糧食生產能力750萬kg、經濟作物產值500萬元;榮成市項目區年新增供水能力586萬m3,恢復和新增灌溉面積2824hm2,改善灌溉面積180hm2,年新增經濟作物產值254萬元、節水能力309萬m3。
威海市地處膠東半島,市內丘陵密布,河網縱橫,市內沒有大江大河,但中小河流密布,僅50km2以上河流就有34條,塘壩3393座,這些都蘊含著豐富的水資源,而且時空分布較廣,有利于水資源的梯級開發和合理利用。因此,應通過合理地修建小泵站,增加灌溉面積,提高中低產田的效益。同時,加快小塘壩的除險加固速度,適時進行灌溉配套,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土地集約化符合我國當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特別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政策資金向專業大戶傾斜,對專業大戶等進行政策資金的補貼,更為土地集約化的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更好地保證糧食安全,解放更多的勞動力,使機械化、專業化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扶持專業大戶,大力推行土地集約化經營。
通過土地集約化經營,農民對于實施節水灌溉的意愿將會增加,新型的機械化節水型灌溉方式將得以推廣,水利設施的維護及管理也會自覺得到重視,經過這種需求與建設的互動,不僅解決了農業節水灌溉方式推廣中存在的問題,也解決了只建不管、維修困難的現狀。既延長了工程的使用壽命,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數,也確保了農業的增產增收。
威海市農業灌溉目前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要提高農業灌溉用水系數,保障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以及在進行農業高效改造的同時保證工程長期高效發揮效益,還必須在新的條件下,結合威海市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農業灌溉的新模式,為保證農業灌溉、糧食高產穩產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