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三峽集團公司工程建設管理局,四川成都 610041)
2012年是中國三峽集團的“大考之年”,確保向家壩水電站順利蓄水、首批機組投產發電是集團公司201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體工程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向家壩水電站工程建設一直按計劃有序推進,并順利實現了蓄水發電目標,攻占了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的“橋頭堡”。
2012年是向家壩水電站蓄水發電的決勝之年。經過前幾年的艱苦建設,特別是經過2010、2011年連續兩年的混凝土施工高峰,向家壩工程已然澆筑大半,但2012年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建設者面臨的既定計劃目標是:確保滲控工程質量和進度滿足基坑進水和下閘蓄水要求;確保大壩擋水一線按期實現基壩進水和大壩蓄水目標;確保實現右岸地下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目標、左岸壩后廠房各部位順利施工,土建按期交面。
認真分析研究2012年建設任務后,參建各方拿出了一套有針對性的施工方案。針對滲控工程,采取調整灌漿施工管理體制和機制,創造好誠信施工的外部環境;實現質檢與生產分離;加強事前風險分析、提前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和進一步完善獎罰機制等措施。
灌漿施工過程中,參建各方通過加大資源投入,采取負責人現場值班、嚴格灌漿過程控制,對灌后成果及時分析檢查等措施,確保了施工的安全、高效。至2012年9月底,新增帷幕施工和防滲墻缺陷處理按期完成。
針對大壩擋水一線的施工,參建單位采取多項工程措施,重點加快大壩上升速度和混凝土施工質量。2012年向家壩大壩施工面臨隨著大壩上升澆筑手段受限、中表孔部位鋼筋密集、過流面混凝土需一次澆筑成型等諸多困難。參建單位通過細定施工方案,精細施工,確保了大壩有序上升。全年泄洪壩段擋水一線平均上升63米。施工正酣時,葛洲壩集團、水電四局等施工單位每天在現場的混凝土作業人員超過2000人,每天有6、7個大壩主體混凝土倉號在澆筑,每周澆筑混凝土約3萬立方米。至2012年6月底,向家壩水電站擋水一線全部澆筑超過高程340米,擁有高大“身材”的向家壩大壩已能夠抵擋金沙江100年校核一遇洪水。至2012年12月底,大壩平均澆筑至高程380.5米,距離壩頂僅“一步之遙”!
在大壩“茁壯成長”的同時,左、右岸電站的施工也在抓緊推進。參建單位針對左、右岸電站當時施工特點和難點,加強施工資源投入。在左岸電站蝸殼混凝土澆筑中,創新地采用“備倉設計”施工措施,使得蝸殼混凝土澆筑在倉面設計、施工方案、驗收標準等工序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效果顯著,防止了“錯漏埋”、各專業干擾“打架”等問題,施工進度也按計劃有序可控。
至9月底,向家壩樞紐工程建設形象面貌已能滿足了下閘蓄水及壩體擋水度汛的要求。10月10日上午9點,在樞紐工程建設、庫區移民搬遷、下游航運協調等工作準備就序的條件下,向家壩水電站導流底孔正式下閘,水庫開始蓄水。至16日下午5點,向家壩電站順利蓄水至高程354米,成功實現了電站初期蓄水目標。大壩巍峨,江闊潮平,經過3年籌建、6年建設,向家壩水電站工程建設者首次在金沙江下游創造了“高峽出平湖”的壯美景觀。
當時正在現場指揮下閘蓄水工作的中國三峽集團副總經理樊啟祥高興地告訴記者:“實現水庫蓄水是水電站建設重要的階段目標,也是電站發揮發電、防洪、航運、灌溉、環境等綜合效益的前提條件。向家壩水電站自2004年籌建、2006年正式開工建設以來,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
截至2012年12月,向家壩二期廠壩工程基本攻克了防滲墻質量缺陷處理、壩前一線加深帷幕灌漿、左岸擠壓破碎帶復合灌漿等難題,帷幕灌漿、化學灌漿、排水孔施工已基本結束;大壩混凝土澆筑進入收尾階段。無論是混凝土澆筑、帷幕灌漿、金結埋件,還是建安投資,2012年向家壩水電站工程建設均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目標。
與大壩施工并行的另一條“戰線”——向家壩機電安裝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2012年向家壩機組安裝計劃經幾次調整,要求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別要完成安裝并投產3臺、2臺、3臺機組。其中,2012年作為首批機組投產年,一下子要完成3臺機組安裝、投產——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首次安裝、投產。所有參與安裝、調試單位都感到了壓力。
但參建各方決定變壓力為動力。經三峽工程歷練而來的參建各方為向家壩電站定下了“精品機組”的目標。負責向家壩左、右岸機組安裝的水電四局向家壩機電安裝項目部經理李津沛告訴記者:三峽工程標準已經是高于國家標準的質量控制標準,但向家壩機組安裝標準將在三峽工程標準之上!據他介紹,首批機組8、7、6號機組不少大件尺寸控制精度多超過了國家的優良標準。如定子圓度國家優良標準為1.2毫米,實際上8、7、6號機組定子圓度僅為:0.48、0.45、0.85毫米。
圍繞“精品機組”的要求,參與機組安裝、調試的3家單位——中國三峽集團機電工程局、水電四局向家壩機電安裝分局、向家壩水力發電廠都加強了隊伍建設,強化精品理念。年初,向家壩工程建設部機電安裝項目部開展了內部整風活動:將所有機電安裝儀器、儀表重新送檢和校正;堅持高標準、做好機電安裝“微正壓”和“微正溫”控制,嚴防外面的空氣和粉塵進入安裝重點部位。為了保持安裝現場整潔、有序,項目部甚至對工人進餐的時間、區域都做了嚴格規定。同時,各單位對機組制造、安裝、調試過程進行了嚴格控制,精細控制從制造到安裝、調試的每一個環節。
機組安裝中,為以后的平穩運行做了充分考慮,按照“機電一體化”和“無縫交接”管理模式,向家壩水力發電廠從一開始就參與進來——分別派人加入工程建設部、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中,全程跟蹤、參與工程建設。這種參與模式早在葛洲壩電廠、三峽工程時期就已經成熟的管理模式為向家壩機組安裝、調試和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機組安裝過程,參建的3家單位的緊密配合、團結協作讓人稱道。首批機組安裝、調試最緊張的時候已到11月份,天氣轉涼。因進度壓力,機電調試經常需要加班加點進行,有時晚上加班到第二天凌晨。那段時間,地下廠房內晚上參與機電安裝、調試的3家單位有二三百人之多。到晚上7、8點鐘,水電四局機電安裝分局送來了饅頭、雞湯或排骨湯,在寒冷的夜里幾百個人聚在地下廠房一起啃饅頭,喝雞湯的場景是一幅溫暖、感人的畫面。
經各方不懈的努力與協作,向家壩右岸電站實現了首批3臺機組高質量地投產發電,并超額完成年度計劃。7號、8號、6號機組分別于11月5日、11月19日和12月21日完成72小時試運行,移交向家壩電廠運行管理。其中,6號機組投產發電比計劃提前1個月,創造了中國三峽集團內70萬千瓦以上水輪發電機組調試最快的紀錄。首批機組安裝質量受到廣泛稱贊。定子圓度、轉子圓度、上導擺度、下導擺度、水導擺度等均優于國家的優良標準。3臺機軸承擺度都不超過0.15毫米,6號機更是達到罕見的0.1毫米。3臺機推力軸承瓦溫溫差都在1.5攝氏度以下,6號機僅1.1攝氏度。
至2013年1月18日,首臺機組(7號機)已連續穩定運行73天,狀態依然良好,可望實現“首穩百日”目標。3臺機組運行穩定、可靠,初步實現了“精品機組”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