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麥香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構建和諧社會,企業和全體員工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企業和諧,社會和諧才成為可能;只有員工幸福,企業和諧也才成為可能。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創造員工幸福、構建企業和諧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業最基本的和諧是干部員工政治上、思想上的和諧,這種和諧突出地表現為全體人員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有共同的行為準則,進而把人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匯成巨大的精神合力。
企業的成功源自全體員工對企業價值的確認、信奉和實踐,企業價值觀作為企業經營觀念和信仰,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一些企業之所以存在不和諧的現象,其根源來自傳統觀念的誤導,或者一些問題處理不及時、不公正,導致員工思想上想不通,行動上難統一,使一些矛盾和問題升級或擴大化,釀成企業不安定因素。而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為第一使命,并客觀準確地摸清和掌握干部員工所關心、所期盼、所焦慮、所困惑的問題,認真分析其原因,創新工作方法,解開思想疙瘩。要關心和激勵員工,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增強員工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以此為構建和諧企業提供思想保證。
要使員工關心企業,與企業同舟共濟、同心同德,除了用正確的價值觀加以引導外,還要讓員工分享企業發展成果,讓員工真正樹立起積極工作的價值觀,并真正感到成功的樂趣,體會到人格被尊重,從而體現出盡職盡責、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精神。
企業和諧的基礎是員工個體的和諧,而每個員工自身和諧的關鍵又在于心理和諧。當前,企業改革處于攻堅階段,發展處于關鍵時期,改革改制、結構調整、人員分流等,事關每個員工的切身利益。員工的疑慮和消極情緒化解不開,必然會影響企業生產經營。
黨的基層組織應認真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把思想和心理疏導的著力點放在干部員工關心的熱點問題上,著力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善于從苗頭上發現潛在的思想問題,從漸變過程中預測到突發的可能性,切實幫助員工解除心靈深處的困惑和疑慮,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更加健康的心理參與企業改革改制,自覺地投身到企業生產經營各項工作中去。
和諧企業應是既富有活力,又保持穩定的企業;是既包括各方面的不同利益,又能把各種復雜利益關系處理恰當的企業。當前,企業改革改制是熱點和難點,員工的思想觀念、心理矛盾作為社會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引起企業內部利益格局的變化,各種矛盾呈現多樣性的特點,如果處理不及時必然影響企業的穩定。為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和諧的勞動關系,在弘揚創先爭優精神,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增強企業凝聚力,讓員工知曉企業精神、企業愿景、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等企業文化要素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負著重大責任和使命。
人與人最遠的距離是冷漠,心與心最短的距離是關愛。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當前發展的大好機遇,通過民主的、說服教育的、相互溝通的方式,幫助員工化解矛盾,協調各種關系,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同時要為在企業改革改制中分流出來,且無一技之長的員工謀出路;為特困家庭送溫暖,尤其要關心最需要幫助的員工和弱勢群體家庭,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企業是企業黨組織面臨的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進程中,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構建和諧企業的堅強戰斗堡壘,使黨員成為構建和諧企業的先鋒模范,必須大力加強黨的組織、思想和作風建設。通過開展經常性的學習教育活動,達到提高黨員的思想認識,調動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廣大黨員的強烈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時時處處事事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帶領和影響周圍的員工,積極投身企業改革和生產經營實踐活動,充分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時代精神,促進“人企共同發展”,為構建和諧企業,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組織保證。
思想政治工作對企業員工的思想和行為不僅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更具有鼓舞和激烈的作用,它能使員工從內心對企業的價值取向、文化理念產生一種情緒高昂、奮進進取的效應,從而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盡職盡責為企業效力,為完成企業大目標做出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