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潔
幼兒園園本課程在幼兒園教育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和橋梁,直接影響幼兒教育的質量,關系幼兒的發展。“園本課程是以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指導,以幼兒園現實的環境和條件為背景,以幼兒現實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主體構建的課程。”[1]因此,應依據當地民族文化的現實,借助民族文化理論、幼兒教育理論,建構具有“適宜發展”性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在民族地區建構具有“適宜發展”性的幼兒園園本課程,一方面需要通過植根自身民族文化土壤,開展師生互動、家園聯系、社區實踐來整合本民族藝術資源;另一方面,要利用分析整理、教學嘗試、應用評價等方式促成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有效融入到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中去,從而建構起適合民族地區幼兒教育發展的幼兒園園本課程。民族地區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運用,能夠最大限度地豐富幼兒園教學素材,有利于激發幼兒藝術潛能,培養幼兒多元智能,也有助于幼兒參與民族民間文化或藝術傳承,增強民族自豪感,為優化民族地區幼兒素質教育、推進園本課程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民間藝術是由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區域的人群世代相傳,留存于民間的,反映該民族或該區域人群歷史淵源、生活習俗、心理特征及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群體特征、宗教信仰等諸多內容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的總和。具體而言,包括:手工藝創作技藝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間流傳的詩歌、音樂、歌舞、戲劇、剪紙、繪畫等藝術表現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區域習慣風俗的禮儀、節日和慶典活動、游戲活動、飲食、服飾等藝術表現形式。羌族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羌族文化是羌族傳統精神文化的象征,有著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濃厚的高原氣息和獨特的民族風格。羌族民間藝術作為其間一支瑰麗奇葩,散發著濃郁的民間氣息和活力,主要包括民間服飾刺繡、民間音樂舞蹈、民間工藝和民間傳說故事等多種不同的文化藝術種類。在幼兒園開展羌族民間文化教育,不僅可以傳承和弘揚優秀的羌族民間藝術,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培養幼兒對羌族民間藝術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民族情感。
有些幼兒園的羌族藝術教育存在民族文化知識的灌輸或者過多依賴書面性課程資源,忽視對羌族民間藝術資源進行考察和創編的現象,一些羌區幼兒園也不注重讓幼兒體驗羌族民間藝術的特色和從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以致很多優秀的羌族民間傳統藝術資源仍未轉化為現實的幼兒課程資源。
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幼兒有沒有獲得發展。教師應該將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建設和實施聚焦在幼兒的行為之上,幼兒園園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幼兒行為性的學習方式和生活化的學習內容,對于幼兒來說,就是要重視他們在自然的、感性的情境中的體驗和參與。然而,在現實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幼兒全身心的體驗和參與往往被忽視、輕視,教師話語過多,幼兒表述、探究、體驗機會過少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些現象,使得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實施遠離了幼兒的發展和需要,幼兒課程這一豐富復雜的過程被簡單化了,幼兒課程實施的成效也必然受到嚴重影響。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在組織羌族民間藝術教育活動時,靜態地、機械地對待藝術資源而不加以改造。許多幼兒園根本不考慮本地的藝術資源和本園的實際條件,生搬硬套。其二有的幼兒教師在現實中,過于注重“寫”課程而不是用心去“做”課程的現象仍然存在。部分管理者對幼兒園園本課程實質的認識尚有偏差,融入民間藝術資源時一味追求“原汁原味”。
從生理方面來說,3-6歲的幼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充分,腦、眼、手之間的協調關系還沒有很好建立,腦和視覺對手的控制能力較差,手的骨骼、肌肉發育不完善。針對幼兒這一身心特點,在構建和實施幼兒園園本課程中就要選擇適合該年齡段幼兒的文化藝術資源。羌族民間藝術內容廣泛,產于自然、生于勞作、表之于情、達之于意,上著天地萬物,內容豐富多彩。選取其中優秀、適合幼兒教育的羌族民間神話故事、民間歌舞、民間工藝三方面的文化予以充實幼兒園園本課程,不僅能使幼兒了解到羌族民間文化特有的神話故事、山歌、舞蹈、羌寨、羌碉、刺繡等文化藝術表現形式,而且還可以使他們能用繪畫、舞蹈、制作等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對羌族民間藝術的認識。
歷史上,羌族長期沒有建立與本民族語言相適應的文字,因此,羌族民間文學故事多以口耳傳承為基本途徑,主要包括民間故事 (神話、傳說、寓言等)、韻文歌謠、民間敘事詩以及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而流傳于羌族人民群眾中的口頭傳說故事在羌族文學中無疑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眾世代口授和長期歌唱而傳承的。羌族民間傳說故事是羌族人民的集體記憶,反映了羌人的歷史、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表現了羌人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
羌族民間傳說故事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的神話、傳說、寓言兼有。羌族民間傳說故事中記載了許多關于羌族人民熱情好客、尊老愛幼的動人故事。例如,遠道而來的旅行者、流浪者沒有吃的,向羌民乞食,羌民會不圖回報地把家中最好的食物贈予乞食者,而且,這是一種羌族社會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羌族的民間傳說故事《燃比娃盜火》《石獅子吐金》《瑕支姑娘盜天水》《玉花姑娘》等都從不同方面贊揚主人公誠實、忠厚、勇于抗爭的優良品質,批判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丑惡行徑。在川西北高原上,旅行者或獵人都不用擔心露宿荒野,饑寒交迫。因為樸實的牧民們即使外出也絕不閉門鎖戶。羌族村寨中至今流傳著“有樹不放牛,水溝不挖爛”等極富教育意義的俗語,也體現了羌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種世代沿襲的淳厚風俗和道德品質,被羌族奉為神圣的追求而引以自豪,加以頌揚。對此,在羌區開展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中可以整理部分羌族民間文學中生動的傳說故事,瑯瑯上口的童謠、民謠作為創編幼兒課程的內容。如以民間傳說故事《燃比娃盜火》為例,通過向孩子們講述燃比娃盜火的經歷以及火種給羌族人生活帶來的便利,使族人學會了用火煮食,用火取暖,并讓孩子們進一步欣賞火塘中火焰的竄動跳躍、燦爛的光芒以及感受火的絢麗色彩和火苗的美。然后和孩子們一起創編傳說故事《燃比娃盜火》,或改編為一個游戲活動,或改編為一個童話故事,從而激發起孩子們的鄉土情感和文學情趣。
羌族有著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高原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濃郁,素來被稱為“歌的故鄉、舞的海洋”。民歌的內容廣泛,語言生動,舞蹈則既不失粗獷、豪放的性格,又表現出了羌族舞蹈的典雅、質樸等特色。民歌分苦歌、頌歌、情歌、山歌、酒歌、喜慶歌等,其中民歌“花兒納吉”最為流行。傳統的民俗游戲項目有“推竿”、“抱蛋”等,舞蹈多是牽手起舞,所以手臂動作較少,腿部的動作較多,小腿靈活、敏捷,這種舞蹈以羌族鍋莊“跳沙朗”最流行,是羌族傳統節日和重大集會性活動中的一種自娛自樂的民族舞蹈 ,起著烘托節日氣氛的重要作用。歌舞時還常常以羌笛——一種古老的六聲湛雙管豎笛,以及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等樂器伴奏。此類舞蹈穩健優美、粗獷熱烈,極具感召力和鼓動性,再現了羌族男子勇敢強悍的性格,同時流露出羌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氣概 ,以及從古至今保持著的自強不息、不斷開拓的民族精神。
在幼兒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利用羌民族舞蹈、歌曲、樂器對幼兒實施舞蹈教育和音樂教育,能夠使幼兒初步了解到羌族民間舞蹈、民間歌曲的文化風格、動作特點,從中感受羌族歌舞的美,可以發展幼兒感受、體驗美的能力;孩子們通過欣賞悠揚、流暢、歡快的羌族歌舞,不僅可以培養幼兒愛家鄉、愛民族、愛祖國的情感,也可以提升幼兒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使孩子們在感受、欣賞、聯想、表演羌族民間歌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質樸率真的性格和真摯的情感。作為幼兒園教師 ,可以引導幼兒根據羌族鍋莊舞曲的伴奏進行練習,在歌舞練習中,讓幼兒體會和感受羌族鍋莊舞蹈動作的節奏、速度和強度的變化,促使舞蹈動作與伴奏舞曲融為一體。基于民族特色舞蹈的不斷練習不僅可以使幼兒身體的各部位機能得到有效鍛煉和發展,而且還可以發展幼兒的腿部力量、提高幼兒身體的柔韌性和關節部位的靈活性,從而大大增強幼兒的節奏感和協調性。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手段,羌族舞蹈系列活動不僅僅可以造就孩子們健美的身體姿態,培養幼兒動作的協調、靈活,做到富有節奏感、表現力,而且還可以使幼兒感受和體現到羌民族精神和舞蹈的形式美,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因此,幼兒教師為幼兒選用創編的羌族歌舞,應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歌詞簡明通俗、易于演唱和學習。
民間工藝活動包括民間手工、民間繪畫、民間雕塑、民間建筑等。在手工藝創作活動中,幫助幼兒學習制作具有羌族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有利于提高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羌族民間工藝則以獨特精湛的建筑工藝、挑花剪紙、羌繡刺繡和編織毪子最為出色,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朵奇葩,集藝術與實用性于一體。刺繡早在明清時代就已在羌族地區盛行,后來挑花技藝也為羌族婦女喜愛。其針法除挑花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和平繡等。圖案的題材多取決于自然物,內容多為吉祥如意。對此,幼兒園在實施園本課程中需要注重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首先,采取一些喜聞樂見的形式帶幼兒參觀羌碉和羌寨,使幼兒了解羌碉和羌寨的基本結構、建筑材料和特點。進行一些模擬演練,如采用廣布河谷的石頭和泥沙為材料,可以建成羌碉的基本框架,當然搭建的過程需要小朋友們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整個制作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教師在制作過程中要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鼓勵幼兒要有合作、堅持、耐心的良好品質。
其次,在一些主題活動中,可以組織關于繪畫、剪紙的手工制作等活動。幼兒的想象力是絢麗多彩的,在手工藝品創作過程中,教師要敏銳地覺察出幼兒迸射出的思想火花。抓住偶然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契機,及時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鼓勵幼兒大膽地將其想象付諸于實踐,從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比如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可以大膽制作日月、各種幾何圖案、鳥、魚等圖案,這些剪紙圖案虛實對比強烈,單純大方,明快醒目,具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再把這些色彩艷麗,充滿童真童趣的剪紙作品裝飾到幼兒園教室里面的窗戶玻璃、墻壁上,就展示了一個幸福秀美的“幼兒工藝之家”,也給了孩子們以視覺和心靈愉悅的感受。
第三,可以引導幼兒利用繪畫等手段描繪身邊美好的景物,當幼兒完成一幅畫時,往往會迫不及待地拿給老師看,希望老師分享他的快樂,這期間,如果老師能夠創造寬松的氣氛,不施加任何壓力,饒有興趣地觀賞評價,隨時引導兒童觀察,發現周圍生活、大自然以及藝術品中的美,并及時提供作畫材料和工具,教給使用方法等等,可以培養幼兒對繪畫比較持久的興趣。最后還可以通過家園合作,利用泥巴、樹枝、樹葉、報紙等原材料練習制作羌族旅游手工藝品。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審美情趣,而且還可以促進幼兒創造力、想象力、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文化藝術對幼兒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藝術審美愉悅的自我流露和相互交流。幼兒教師在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僅僅是解釋和教導,而是盡可能為幼兒提供民族民間藝術樣本以及操作材料,啟發、引導和鼓勵孩子們動手、動腦,而不是包辦代替、越俎代庖。因此,在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應努力通過多途徑、多方式融入民族民間藝術以達到幼兒在感人的故事、質樸的童謠中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對人友好的親社會行為;在愉悅的歌聲、優美的舞蹈中培養幼兒真誠的性格和真摯的情感;在濃郁的民間手工、民間繪畫文化中培養幼兒合作、創意、探索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J].幼兒教育,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