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輝 韓婷婷 楊樂樂
(鄭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機械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決定了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強弱,是國家發展的必要條件,又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因此,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世界強國、世界大國爭相發展的一大基礎性產業。
“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我國帶來了近代文明”,我國開始接觸現代機械制造業。但在舊中國,機械制造業大部分是一些規模小、設備簡陋、生產能力低的機械裝配、修理與零件制造業。在整個國名經濟中占的比例很小,而且發展極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和太原、重慶、武漢等少數內陸城市。建國后,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迅速,并初具規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機械制造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逐步確立了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在有些領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0年,我國制造業的年產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并向著世界制造業強國邁進。
我國現代機械制造業起步較晚,機械工業基礎薄弱。但是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機械制造業產業鏈。行業發展突飛猛進,中國機械裝備自主化水平穩步提升。汽輪機自主率達到85%以上;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排名世界第一;2009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4.8%。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機械工業存在的諸多弊端。
機械制造業絕大部分生產內容是以鋼鐵為原材料的。我國的鋼鐵資源大多分布在東北、西北、西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我國科研水平高、實力雄厚的制造業企業大多分布在東部沿海。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內陸與沿海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國內一流大學特別是工科強校大多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這導致全國的高科技人才向經濟發達地區聚集,加劇了內地人才的流失。而且,國家對東部沿海經濟的投入力度要大于中西部。近年來,國家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些地區機械制造業的發展,但要趕上并超過東部沿海,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我國的機械制造業雖然取得顯著成果,但在一些高精尖領域還相差甚遠,重大裝備依賴進口。近年來,國內新建了許多汽車生產線,其中大量的沖壓設備、涂裝設備、檢測設備、焊接機器人甚至整個流水線,都是從國外進口的。2013年1月26日成功首飛的中國軍用運輸機運-20,據稱將在所有參數上超越俄制伊爾-76,接近美國C-17水平。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中國首批運-20運輸機很可能使用俄羅斯D-30KP2發動機,飛機的心臟依然是進口的。可見,在重大裝備技術方面,我國對于國外技術還有很大依賴。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遠不是世界制造強國。我國的機械制造業相當一部分集中在高耗能、低產出、r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而資金、技術密集的設計和研發產業相對薄弱。在國際產業調整中,通常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我國機械制造業總產值增長很快,但行業水平不高。普通產品供大于求,而真正代表產業水平的高精尖加工工藝和重大技術裝備等關鍵產品不能滿足需求。再有,由于我國大部分機械產品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規模小,設備利用率低等因素,我國相關機械產品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
我國機械制造業在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暴露出許多突出問題。為解決好上述問題,合理均衡發展機械制造業,筆者簡單提幾點看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機械制造業已從傳統的機械設計向優化設計、可靠性設計邁進,廣泛采用并行設計,而且專家系統和神經網絡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不僅提高了設計質量,而且大大縮短了設計周期。運用CAD技術在市場分析,方案設計,詳細設計,性能分析,工藝設計等方面的優勢,大大提高了整體設計水平。而且,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機械設計是一種重要趨勢,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不竭動力。目前,在自然科學方面,我國還沒有諾獎得主,而且大量優秀人才流失海外。因此,重視人才培養,吸收國內外優秀人才迫在眉睫。而且,在許多高精尖領域以及核心產品,我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這不僅導致我國制造業處于一個世界工廠的尷尬位置,而且有時還要受制于人。因此,要大力發展技術創新,設計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為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神十升天,蛟龍潛海,彰顯出包括機械制造業在內的各領域的雄厚實力。與此同時,汽車關鍵部位的軸承卻大部分依賴進口,發展很不均衡。在發展高新領域的同時,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到傳統弱勢領域中,打好基礎,使機械制造業各領域齊頭并進,走上健康發展道路。機械制造業并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學科息息相關,如軟件行業、新材料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各學科領域相互支持,相互依賴。因此,要將各學科領域結合起來,共同發展。
從近代機械制造業進入我國到現在發展成較為完善的機械制造業體系,大概用了150年。但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喜憂參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預見,隨著國家科技的進步,綜合實力的提升,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定會結構更加合理,效能更加突出,確定重大裝備的核心地位,完成制造大國向設計大國、制造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