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王 玲 李 慧
(河南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大學生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他們普遍處于青年中期,心理變化激烈明顯、心理發展相對不平衡。近年來,受社會轉型期多元價值取向、傳統教育體制弊端、大學生自身缺點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大學生的矛盾心理、依賴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盲目心理等心理障礙問題凸顯。與此同時,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不斷重視以來,逐步發展規范,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突出存在著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即在矯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上很下功夫,卻忽視了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發展和實際效果。因此,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所在,就是如何從“消極”應對走向“積極”探索,使得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更加緊密地貼近大學生特點,更加有效地服務大學生成長。
當前,在本科院校中,“90”后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他們出生在我國改革開放呈現明顯成效時期,成長于社會劇烈變遷、經濟迅猛發展、信息高速發達的特殊年代,具有非常顯著的時代特征。
當代大學生交際需求有了很大提升,內心渴望著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是在交往中,由于生活背景、習慣、性格、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加之“網絡文化”的盛行,自我保護意識過強,使得大學生之間容易造成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另外,交往范圍狹小、交際技巧匱乏等也給正常交往帶來障礙,使部分學生陷入交往誤區。這種高期望值與低成果之間的落差,造成大學生心理上的苦悶,行動上表現為等待觀望,甚至自卑自閉。
近年來,國內眾多大學紛紛擴招,大學新生和畢業生的數量逐年攀升,2013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更是創歷年之最達到699萬。與此同時,據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15%,2013年被稱為 “最難就業年”。就業市場不景氣,社會競爭更激烈,使得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大學生在畢業、就業的過程中被分配、被選擇,導致在校大學生受感染,精神壓力加大,有的甚至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隨之產生。
部分大學生因所學專業并非所愛、課業負擔重、學習方法沒能及時轉變、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等應試壓力大,使得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中,自信心下降,精神高度緊張,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當代大學生中有一大部分學生不善于獨立生活,或者因生活貧困而造成心理壓力。據調查顯示,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 是貧困生,這些學生中有些人虛榮心太強,與同學相處敏感自卑,采取逃避、自閉的做法,有的甚至發展成自閉癥、抑郁癥。
大學生正處于情感旺盛期,心理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對愛情、友情有著強烈的期盼與好奇。但由于心理未完全成熟、不善于處理異性之間的關系,加之網絡、社會影響加大,使得大學生思想富于變化,感情上的“凈土”也越來越少,給大學生帶來種種煩惱和不安,不可避免因失戀等原因引發心理疾患,甚至走向犯罪。
當代大學生有強烈的“成人意識”,有較好的自我認知,有主見,自信心強,清楚自己的優缺點,但是社會意識、責任意識等相對淡漠,自我評價能力不足,缺乏社會經驗,關心自己比關心他人要多,容易產生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陷入自我中心,自我調試、應對復雜問題能力明顯不足。
學習動機呈現功利化傾向,執著追求學習目的,“不求精益求精,但求順利過關”。普遍對技能學習、社會求生方面的訴求增對,實用性成了選擇學習內容的主要參考因素,許多大學生愿意用2/3的時間和精力,去考駕照和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由此引發了逃課、掛科、沒學位等系列問題。
當下大學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迫切呼喚高校教育工作找到更加貼近時代特點、貼近大學生實際,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方式。
積極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末的美國,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美德,它將心理學的視點轉移到關注人性、社會和生活的積極面,利用心理學當前較為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是一門促進人們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觀層面,主要研究個體的主觀體驗,包括幸福、滿足、滿意、希望、樂觀等;二是個體層面,主要研究個體的人格特質,包括愛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氣、勇敢、善良、感恩、寬容、人際交往能力、創造性、毅力等;三是群體層面,主要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責任感、和諧的工作環境、文明、職業道德、自制力、容忍力等。
把積極心理學的全新理念引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必將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積極人格,培養積極情緒,發展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進而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2.2.1 積極心理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研究實踐證明: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可以更好地預防心理疾病,有助于進行心理調適,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通過拓展學生的積極體驗和積極情緒,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在實現積極力量的發掘與培養過程中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這對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工作、學習效率有著重要作用。
2.2.2 積極心理學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積極心理學提倡以人為本,倡導積極人性,探究人的優點和積極因素,并以此挖掘人本身具有的潛在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它從新的視角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必然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產生沖擊和積極影響。
2.2.3 積極心理學創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路徑
積極心理學教育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實現了向多元化發展方向,它能幫助大學生用積極觀點解釋消極事件,幫助大學生以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潛能、動機、能力,從而促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2.2.4 積極心理學激發了大學生關注心理健康的主觀創造性
積極心理學把學生看成是有獨立個性的個體,主張采取措施促使學生主動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塑造積極人格。努力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別人,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保持樂觀態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促使他們在今后激烈的競爭中以強者的姿態去迎接各種挑戰。
積極心理學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的人性化、科學化的和諧統一,也是符合當前實際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必須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地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主動發展學生積極的認知品質、情感品質和意志品質。在積極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注重實施積極心理干預,更加關注來訪者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注重培養來訪者的積極反應,并鼓勵其關注自己的積極品質,幫助樹立信心和希望。
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一個行為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過程。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通過培訓、辯論、演講等形式,讓學生在團體學習討論中發揮自主性,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有意識地嘗試享受關注這些愉快的新體驗。在實踐中,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指導學生用積極的情感對所體驗的心理現象甚至是心理困擾作出積極的解釋,幫助學生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將來。日常生活的精神體驗和快樂體驗必須常變常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其主動參與到快樂心理調適活動中來。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的激發和強化形成的,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努力在積極人格理論的引導下,結合實際情況,轉變工作方式,擴大教育領域,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積極心理學倡導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大學生學會積極地自我調適,從而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宣傳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宣傳氛圍,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性層面的積極力量和美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更多地結合積極心理學的觀念,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本性的發展,促使更多的人參加到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來,通過社會、家庭、校園、院系、班級、宿舍的氛圍和組織來影響每一個學生。
用積極心理學視角看待成長中的學生,將發掘學生的優勢、潛能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實施大學新生導師陪伴制,不僅可以減少學生剛到新環境焦慮不安的情緒產生,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結識伙伴,減少孤獨感,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避免因為種種不適應產生的不良情緒。
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往往對自己的專業缺乏客觀認識,在規劃學習生活上很迷茫。因此,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規劃培訓,讓學生懂得如何科學地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現在對于自己將來的想要從事的職業來說應該有些什么準備,學些什么知識,讓自己的學習有目標,有動力,不為通過考試去學,而是為自己的將來去學。
[1]孫雄輝.從“消極”走向“積極”.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J],2010(4)
[2]張楓逸.“最難就業年”尤需機會公平[N].中國青年報,2013-5-21(6)
[3]王賀,陳建芷.對當代大學生實施積極心理教育簡論[J].教育探索,2011(3)
[4]賈敏,張珂.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J].決策探索,2011(8)
[5]劉燕,謝鋼.積極心理學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M].高校教育管理,2011(1)
[6]萬葉嶺,張鳴.淺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科技風,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