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張 娟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延安大學附屬小學,陜西 延安 716000)
在黨的十六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七大報告更是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1]這些重要的戰略部署及表述表明黨中央對和諧社會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黨已經認識到社會和諧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這標志著和諧動力論的問世。
從國際上看,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不斷發展,這表明世界向和諧狀態發展是一個大的趨勢。從國內來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三十多年來,政治穩定,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我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逐步走向和諧的過程。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前提下,我們黨逐步確認了和諧是推動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遞增近10%的速度跨越式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踐證明,我國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和經驗表明,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會進入到一個特別關鍵的階段,2004年我國的人均GDP已接近1200美元。在這樣一個特別關鍵的階段,其他國家有迅速跨越的成功經驗,也有停滯不前,甚至陷入長期動蕩的反面教材,這樣一個時期既是“黃金發展時期”,也是“矛盾突顯時期”。“拉美現象”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從上世紀50年代起,拉美各國經濟開始發展,如巴西、墨西哥等,各國人均GDP大體上超過1000美元,但從此就一蹶不振,出現經濟與社會嚴重失衡,經濟不前,貧富分化,社會動蕩,人與自然不和諧等現象,稱之為“拉美現象”,這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前車之鑒。
我國進入這樣一個時期以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大量潛在的、復雜的、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與問題,多種矛盾與問題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其解決的難度和復雜性是以前沒有過的。針對這些突出的矛盾與問題,十七大報告做出了系統的概括和分析,總結了新時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新的階段性特征,并明確指出,如果這些矛盾和沖突等一系列的“不和諧”因素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影響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和諧動力論正是在大社會背景總體和諧但又矛盾突發的現實基礎上提出的,其目的就是把握住發展機遇,順利渡過“轉型期”。
1.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淵源
把和諧當作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并不是沒有根據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諧思想一直滲透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和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取向,早在春秋時期圣人孔子就提出“仁”及“和”的思想,亞圣孟子也認識到“人和”的重要性,近代思想家也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以及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等等思想,雖然這些思想難免有些空想成分的存在,但都蘊含著和諧的思想,這些思想不僅在古代有著進步的意義,即便是在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會起到價值導向的作用,有著深遠的影響。正如著名中國思想史研究者韋政通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指出:“和諧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恐怕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古人對和諧的普遍渴求。在個人方面,一向以內心的和樂寧靜為人生的理想境界;家庭的和順,則為興隆之象;政通人和,乃政治的理想政績;對做天子的,希望他能協和萬邦、咸和萬民;對宇宙萬物,皆視為有情,有情者莫不相感,相感者莫不和諧。和諧是中國人最普遍的價值觀,它不但能滿足自我的要求、社會的要求,也滿足形上的要求”。[2]顯然,中國傳統文化是和諧動力論產生的深厚的歷史依據。
2.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直接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矛盾雙方(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的對立同一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對于矛盾的雙方,我們應該從整體上來把握,這也就是說,不只是矛盾的斗爭性能夠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矛盾的同一性作為事物發展的前提,也能夠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社會的發展也是如此,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根源于社會內部矛盾的斗爭和同一。這一動力范疇,正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動力論的哲學基礎,和諧動力論正是認識到矛盾同一性在推進社會發展中的突出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此外,毛澤東時代“斗爭哲學”的教訓也為和諧動力論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借鑒。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的和諧動力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基礎上,吸收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學說,結合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審視當今時代的時代變遷,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矛盾動力論、鄧小平的改革動力論、江澤民的創新動力論,使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思想在中國發展到新形態的階段,誕生了頗具時代特色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論——和諧動力論。
2005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以上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這幾句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指明了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表述。
從橫向來看,一個社會,尤其是當代社會應該由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構成,和諧社會更是如此,與“四位一體”相對應的是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四個文明的建設。首先應強調的是物質文明,當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開始認識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我們在上世紀70年代剛剛實施改革開放時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要“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我們認識到民主的重要性,由此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設;伴隨著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的出現,人類愈加認識到保護環境和生態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正是建構在這樣四個文明建設的基礎之上的“四位一體”的社會,在這里我們不僅強調人與社會要和諧,而且強調人與自然要和諧,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也要和諧。正是由于這些和諧的因素推動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運動機制來看,就是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從而實現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和諧的前提。“和諧”一詞的本意就是和睦、無沖突。但是這種穩定是相對的,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是通過發展來實現的,即發展是實現穩定和和諧的條件和手段。只有不斷發展經濟,最大化的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社會才能和諧。發展和穩定相互依存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改革則是達到這種狀態的手段和途徑。“和諧”就是“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改革、發展、穩定”所隱含的三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并代表了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交替,主流和支流的變換過程,這正是社會動力方面的動態變化過程,如果我們能夠妥善處理好三者的關系,社會就會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狀態,呈現和諧特征,即在穩定中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求穩定。
和諧動力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的繼承、發展、突破和創新。和諧動力論把和諧當作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這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是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斗爭的哲學”,在社會發展動力問題上馬克思主義也一直認為矛盾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矛盾就無所謂發展。和諧動力論以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為基礎,全面地分析矛盾的兩個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立足現實,著眼于解決我們面臨的具有全局性問題而得出的科學結論。
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矛盾的斗爭性主要表現為差異和沖突,在某些時候甚至表現為對抗,而社會矛盾的同一性則表現為社會的和諧、團結和一致;正是由于社會矛盾的對立統一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和諧社會,指的就是社會矛盾在對立統一的運動中達到的一種平衡、協調的穩定狀態,它是矛盾同一性作用于人類社會中的最高表現形態。
胡錦濤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思想的指導下,對毛澤東的矛盾動力論、鄧小平的改革動力論和江澤民的創新動力論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和諧動力論”,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尤其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和諧動力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動力問題的最新學說,和諧動力論的提出為我們認識矛盾特別是矛盾解決方式問題開辟了又一嶄新的視角,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理論的進一步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豐富與發展,使得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學說有了一次新的躍升,使得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創新和突破。
現在,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于關鍵時期,把和諧當作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有利于我們把握“黃金發展期”,順利度過“矛盾突顯期”,成功實現社會轉型。和諧動力論有利于我們按照更適度、更合理的方式解決當前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化解沖突,避免矛盾的不斷激化和升級,促進社會的穩定,實現社會和諧。深刻理解和把握和諧動力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乃至世界社會主義的事業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和諧動力論的影響必將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而向世界擴展。“和諧世界”思想是對中國傳統“和合”思想的發展,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精神,這個思想必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和諧動力論”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動力思想也將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N].人民日報,2007-10-25.
[2]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大全[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1989.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