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紅
(中共信陽市委黨校,河南 信陽 464000)
再生產理論作為馬克思經濟學基本原理之一,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既闡述了再生產作為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規律,更充分揭示了資本主義再生產特有的本質特征。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包含了許多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指出“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聯系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就是再生產過程。”再生產存在于一切社會經濟形態中,為一切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不管是哪種經濟形態,都離不開再生產。
但是,再生產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點。無論在自給自足經濟形態下,還是在計劃經濟形式下,再生產表現為產品的再生產和極少的只是單純當作商品來交換的簡單商品的再生產。這種再生產是以多種必須的生產要素以實體形式直接集中為起點的。而在市場經濟形態下,再生產的起點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個起點不是生產要素以實體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資本積累特別是貨幣資本的形式存在。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得出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這一革命性結論。《資本論》對貨幣資本的作用、貨幣流通在交換中的媒介作用做了專門的論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貨幣作用的分析,進而對貨幣資本重要性的闡述,實際上揭示了市場經濟形態下貨幣資本積累是再生產的起點這個一般規律。
由于市場經濟以商品交換為主要形式,因而也必須是一種貨幣經濟。資本首先表現為貨幣形式,沒有貨幣資本就沒有生產的前提。無論個人、企業還是社會,為了生產,必須從資本積累——集中購買生產要素所必須的貨幣資本開始。
貨幣資本積累是市場經濟再生產的起點這一規律,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的起點是先完成貨幣資本積累,即市場經濟的特征是先有貨幣流,再到物質流。正因為如此,我國改革開放后,資金的缺乏曾一度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瓶頸,積累資金、吸引外資曾經是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主要任務,即使是經濟發展已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吸引資金仍然是絕大多數地區和部門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這說明貨幣資本積累是市場經濟形態下再生產的起點這一規律確實在發揮著作用。
貨幣與貨幣資本的區別十分重要,貨幣資本一定是以貨幣形式存在的,但貨幣形式未必就是資本。如果貨幣雖然有了大量的積累,但并不是用于購買再生產必需的生產要素,這些貨幣決不是貨幣資本積累,因而也不是社會再生產的起點。只有通過一套有效機制,促進貨幣積累轉化成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積累,才能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是從市場交換和價值實現的角度證明了消費是再生產的目的和前提。首先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必須以三方面的交換完成為條件。產品完成交換,從而實現消費是再生產的前提。其次,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必須有多余的生產資料為前提。此外,還需追加消費資料,才具備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同時,多余的生產資料和追加的消費料也必須實現三個方面的交換,社會擴大再生產才得以進行。
市場經濟形態下的社會再生產離不開各部門及兩大部類之間的順利交換。這種交換的目的,是通過現實市場交易活動使全部商品都得以消費,不是生產消費,就是生活消費。所有這些消費的進行,也就是社會再生產的運行。全社會的消費與社會再生產是同一的過程,歸根到底,為滿足人們需要的生活消費才是社會再生產的根本前提。
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包含的在市場經濟形態下,商品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前提的規律,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有著十分重大意義。我們目前對商品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前提以及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歸根到底取決于能否實現滿足人們需要的消費這一規律,認識上是很不夠的。針對目前我國經濟現狀,我們應從理論的高度,充分認識商品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前提,進而在經濟政策上進行調整、在經濟體制上深化改革,以促進商品交換進而商品消費的實現,從而促進社會再生產連續不斷,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按照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實際上是由多個單個資本的不斷循環、不斷周轉有機構成的。而多個單個資本不斷循環、不斷周轉的過程從實體上看就是經濟資源經過不斷配置從而形成生產要素不斷流動、不斷組合的過程。對馬克思的資本循環理論和資本周轉理論的理解可以發現,在市場經濟形態下,經濟資源的配置必須通過市場進行。
馬克思首先分析了資本循環。企業的投資,在生產經營中離開出發點,經歷購買階段、生產階段和銷售階段,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的運動,就叫資本循環。從貨幣形式出發的資本循環過程,經歷三個階段,采取三種形式,即貨幣資本形式、生產資本形式、商品資本形式。而每一種形式的轉變,實際上就是生產要素的流動和結合。這三種形式之間的循環變化是通過完成三種職能實現的,即貨幣資本向生產資本的轉化是通過購買實現的,生產資本向商品資本的轉化是通過生產實現的,商品資本向貨幣資本的回歸則通過銷售實現。很顯然,資本循環過程中的三種職能,除生產職能是在企業內部完成的,其余的二種職能只能在市場環境中完成,或者說這兩種職能的進行就形成市場。因此,在市場經濟形態下,經濟資源按市場配置是社會再生產的內在要求。
在分析了資本循環之后,馬克思提出了資本周轉的概念,形成了資本周轉理論。企業的投資,經過一定時期的反復循環,帶著盈利又回到生產經營者手中的運動,叫資本周轉。資本循環的過程就是經濟資源通過市場配置的過程,因而資本循環效率就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揭示了在市場經濟形態下,經濟資源按市場配置是社會再生產的內在要求的規律。
就市場經濟來說,經濟資源通過市場配置是一個極其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有效率的過程。承認市場經濟,就要以市場為主配置經濟資源,在理論上才是符合邏輯的。自我國經濟發展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以來,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但社會經濟資源按市場配置仍然做得很不夠,如政府主導企業行為的現象還相當普遍,企業不能真正以市場利益主體的身份按市場規則自由購買生產要素,存在市場割裂、效率低下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歸結到一點就是經濟資源不按市場配置,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資本循環、資本周轉的正常進行,最終造成生產要素效率低下和經濟資源的浪費。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當前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和完善過程中需要高度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馬克思.資本論(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劉炳瑛.資本論體系與實踐意義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3]許崇正.中國資本形成與資本市場發展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4]張燕喜,石 霞.資本論與中國經濟理論熱點[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