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婧
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對我國當代數字電視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新興媒體憑借互聯網提供的便捷迅速的傳播平臺,為受眾帶來全新的新聞信息收發和閱讀體驗,同時也給電視新聞帶來巨大挑戰。電視新聞作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形式,需要正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帶來的挑戰,合理發揮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傳播特色和優勢,形成應對新媒體時代媒介新聞傳播挑戰的創新思路。一方面要借鑒新媒體的優勢來改革電視新聞的制作和播出手段;另一方面要從電視新聞的自身優勢出發,結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不斷進行創新與整合。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新媒體環境競爭中,與時俱進,獨具特色,共榮發展。
相比較于傳統電視新聞信息發布需要經歷采集、制作、編排、傳輸等多個環節,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充分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傳播平臺,為信息的實時播發打開了新思路,許多網站通過采用滾動新聞傳播的形式,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大大提升,而電視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效性相對滯后。比如在今年7月6日發生的韓國亞洲航空公司214航班在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降落時失事的事件報道中,Facebook、Twitter、Path、Instagram,國內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都成為大眾獲取重要消息的來源。飛機失事時的驚心場景、經歷者的劫后心情、對遇難者的哀悼祈禱等消息,也通過微博快速傳播,構建出一個全方位展示空難全景的“信息圖譜”,而國內的電視新聞在報道這些信息時,在信息的時效性方面則明顯滯后。
傳統時代的電視新聞專題報道,是一種單向的新聞傳播方式,以聲畫結合的方式滿足受眾信息接收的心理需求。在這種單向傳播模式下,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電視信號傳輸的信息,但是在進入新媒體時代之后,觀眾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或新聞信息,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和傳播載體越來越多樣化,受眾的選擇性更大。尤其近年來隨著手機的越來越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通過“拇指獲取實時信息”的大眾,尤其是年青一代,成為生活中最大的亮點。網絡終端和移動多媒體,能夠綜合利用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媒介手段,采取微信、博客或視頻點播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新聞。同時受眾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喜好和收看頻率主動進行節目的搜索和控制節目的觀看進度,極大滿足了觀眾的個性化需求。這些便捷、實時的個性化服務,使得電視新聞專題報道受到極大的挑戰。
由于受到播出時間和節目編排的限制,電視新聞的播出是線性傳播的。電視臺的新聞內容一旦播出,稍縱即逝,無法做到反復收看,也不便于對信息的保存和日后的查詢,因此節目傳播的實用性和互動性差。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信息傳播,借助于谷歌、百度等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取新聞資訊,查詢新聞資料,受眾還可以借助新聞信息網頁上的超鏈接,獲取更多的相關信息,可以幫助受眾快速建立起對新聞事件全面、立體的認識,滿足了受眾及時了解掌握周圍客觀現實變動的需求,有很強的實用性。電視新聞傳播不具備網絡媒體傳播的實用性,在形成對受眾的影響力上,電視媒體面臨巨大挑戰。
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也是贏得更高的關注度和收視率的關鍵。時效性意味著:一要迅速及時,二要簡短明了。報道的時間距離事件發生的時間越近,這條新聞就越具有新聞價值。電視現場直播是最能體現電視媒體的優勢和魅力的新聞報道形式,是吸引觀眾的有力武器。在重大突發事件過程中的反應速度、現場直播的質量和水平,是檢驗電視媒體編播實力和制作水平的一條重要標準。
要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需要將新聞傳播渠道、播出手段、制作工具等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為了縮短事件發生到采訪開始之間的時間,電視新聞可以通過廣泛設置各類新聞采訪點的途徑,一旦發現新聞線索,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展新聞采訪,依靠網絡傳播,甚至可以達到“記者未到,稿件已到”的效果。在播出手段上,針對短平快式的新聞消息,電視可以借鑒網絡媒體即時跳窗發布的信息播發手段,采取在屏幕下方插入游動字幕的方式滾動傳遞即時信息。對于采集的圖像處理尚未完成后期處理的新聞稿件,可以借鑒廣播媒體的“先發制人”優勢,采用口頭播報的方式先行播出。
電視新聞具有直觀化、形象化和傳播快等特點,它具有真實反映客觀事件的能力。時效性和真實性是新聞的主要特點,是新聞采訪的兩翼,新聞采訪要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既保證電視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性又體現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只有把客觀、及時和新聞價值統一起來,做到時效性和真實性高度統一,防止虛假新聞,才能提升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電視新聞的真實性要求新聞報道不僅事實真實,本質真實,而且表現手法也要真實。具體包括三個層次:事實及其細節都要真實、無懈可擊;深入挖掘采擷事實的本質現象,排除假象和偶然性現象;畫面形象、畫面組接、聲畫結合等表現手法要真實可信。而時空真實是最有電視個性的真實性要求。攝錄的對象沒有經過人為的組織、安排、干涉;對于時過境遷的事件報道,只能用人物采訪等聲音語言追述,而畫面只能借助圖表、照片、實物、空鏡頭等,不能進行事件的重演補拍,更不能在重構中歪曲事實。要樹立電視新聞權威性和提高公信力,就必須保證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即新聞報道不僅事實必須真實,而且視聽兼備的形象傳播也是真實可信的,也就是真實性與真實感相統一,事實真實和表現手法真實相統一。
電視新聞傳播的最終對象是熒屏前的觀眾,通過在節目中加強與觀眾的互動來影響電視新聞媒體及其他廣大觀眾,讓觀眾不再是“沙發上的土豆”,而是轉變為節目熱忱的參與者,是增強電視新聞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主動吸納觀眾參與新聞話題討論,充分尊重電視觀眾的自主意識,滿足他們自我表現的需要,讓觀眾擁有一定的參與度和選擇權,增強互動性和溝通感,使新聞信息傳播由單方面傳遞轉變為讓觀眾積極參與互動,表達意見。
在讓電視觀眾參與節目互動的方式上,可以通過電視直播的方式直接與現場觀眾形成互動,其形式可以是撥打觀眾的熱線電話,也可以是對實時視頻的異地切換或者以收發并當場讀念手機短信的方式直接互動。比如去年浙江電視臺火爆的《中國好聲音》總決賽直播特別節目,就在節目過程中充分運用互動手段,調動起場內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積極性,每次節目播出過程都收到大量短信和電話反饋。除了采用直播手段以外,還可以通過與網絡媒體合作和嫁接,利用微博、貼吧、博客等間接手段,實現電視節目傳輸和網絡在線交流的實時互動,促進觀眾與節目的交流互動。
由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媒體的加入,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電視新聞媒體,例如通過定制的手機短訊,獲取實時新聞信息,可以快過任何形式的電視新聞。但是,由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的原創信息大都是簡單的、片段式的,公眾想要就某一新聞事件,獲得更權威、更深入的解釋和新聞評述,移動媒體無法滿足公眾深入了解事實的需求,這成為電視新聞保持競爭力的重要砝碼之一。電視臺職業化的新聞團隊可以在深度新聞報道的策劃上大有所為,恰如鳳凰衛視原執行臺長劉春所言,由于受眾對新聞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度需求,讓在“時效性”上輸給新媒體的電視新聞傳媒,在挖掘電視新聞“深度性”方面獨占鰲頭。
總之,在新媒體環境下,未來各種傳播媒體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電視新聞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彌補自身缺陷,主動與其他數字媒體相互借鑒,加快與新媒體的互動融合,持續開發潛在的內容資源,積極探索新的傳播模式,促進新聞直播的常態化,不斷探索未來的發展領域,促進自身的長足發展。
1.唐?。骸缎旅襟w時代電視新聞的應對策略》[J],《新聞記者》,2008(05)。
2.劉玉琴:《網絡對傳統媒體記者的挑戰》[J],《傳媒觀察》,2007(05)。
3.莫凡:《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發展》[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4)。
4.王潤蘭:《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5.黃匡宇:《電視新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