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廣華
近幾年,新華社視頻產品采集能力不斷增強,電視新聞產品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信息產品。為增強新華社特別是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找到一條合適的營銷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什么才是適合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的營銷理念?而在這種理念下,應該制定什么樣的營銷策略?這成了新華社電視新聞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電視與報紙一樣都是傳統媒體,但電視給受眾帶來的信息和視覺體驗都是報紙所不能及的,而且電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受眾的生活習慣,影響頗大。隨著電視產業的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制播分離”的形式開始在我國出現,新華社的電視新聞產品正好巧借“制播分離”的東風,運用合適的、獨特的營銷方式將自己的電視新聞產品推銷出去,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由于新華社是傳統的官方通訊社,搜集的是各地消息并進行匯總播出,各級媒體的新聞來源很多時候都是從消息庫里進行選擇播出。因此新華社的消費者分為兩個層級,而普通的媒體產品營銷活動,消費者也僅僅只有受眾一個層級。以電視新聞產品為例,新華社第一個層級的消費者是各級電視臺或者其他可能使用新華社視頻資源的潛在媒體,第二個層級的消費者是觀看第一層級消費者(各電視臺及潛在媒體)的受眾。只有把這兩個層級的消費者服務好,才能實現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的價值。
然而,對于新華社的電視新聞產品來說,第一個層級的消費者更為重要。雖然新華社已經成為一個涵蓋了各種媒體類型的全媒體機構,在電視方面,也成立了跨國新聞電視臺——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簡稱CNC),電視新聞采集量日均800 分鐘,居國際電視新聞行業首位。
但CNC是對外播放新聞的電視臺,在國內到目前只在幾個省份的有線電視網和IPTV 落地,新華社更多地只能借助其他電視媒體平臺,受眾只能在各電視媒體的新聞節目中看到新華社的電視新聞。如此一來,對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營銷來說,如何把握第一個層級的消費者也就是電視臺或者其他可能使用新華社視頻資源的潛在媒體是成功的關鍵。只有將第一個層級的消費者服務好,根據第一個層級的消費者的要求制作特定的電視新聞節目,才能通過第一層級消費者傳遞到廣大受眾群體中,進而擴大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董璐在《媒體營銷:數字時代的傳媒動力學》中指出,消費媒體產品的前提是:媒體產品消費在充足的空閑時間下進行;對媒體產品的消費需要有剩余的可支配收入;媒體產品消費要有便利的獲得媒體產品的渠道;在消費媒體產品的過程中,需要滿足特定的需求。
根據消費媒體產品的前提條件,結合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營銷成功經驗,筆者針對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的第一層級的消費者——電視臺提出以下營銷理念,并作出相關營銷策略。
董璐認為消費媒體產品以擁有閑暇時間為前提,將此觀點納入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特殊的第一層級消費者電視臺來說,可以理解為電視臺有外包節目的需求。電視臺有空檔時間,因此需要其他傳媒機構來制作節目,這是新華社向電視臺推銷自己電視新聞產品的提前條件。這也是著名的4C理論所倡導的核心理念——以顧客為導向。當然,電視臺的需求不僅僅包括節目制作源的需求,也有制作某個節目具體的面對特殊受眾的需求,這將在后文中闡述。
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與新華社合作的《連線巴格達》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營銷案例。2002年12月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開播以來就一直采用新華社的各路電視新聞稿件,每天以《新華縱橫》欄目播出。這也是新華社的電視新聞首次在湖南電視臺落地。
之后美伊戰爭一觸即發,這樣的國際熱點時事使得湖南電視臺有了合作的需求。新華社記者沖在戰爭一線,所能獲得的新聞素材是其他媒體很難匹敵的。若能好好利用新華社這一條資源,對于剛剛開播不久的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來說將會是一次很好的打響知名度的機遇。
如此,電視臺的需求擺在眼前,對新華社來說也將是一次宣傳自我、提高創收的機會。若湖南電視臺沒有如此的節目創意與需求,新華社無論如何也難以營銷自己的電視新聞產品。在同樣的戰爭時事背景下,湖南電視臺的節目編排有空檔間隙,能夠為新華社的電視新聞產品提供播出平臺,而新華社也能夠借這個平臺進行電視新聞產品的營銷,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因此,第一級消費者的需求至關重要,只有找到合適的消費者,有電視新聞報道的需要,加上有空閑時間進行節目編排,新華社的電視新聞產品才能在第一級消費者當中順利播出。
此外,新華社的電視消費產品在營銷方面還必須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求,原意指滿足消費者心理層面、社會層面、認知層面的需求。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是一個“供稿機器”,面向是的全國的各種媒體,無法做到完全符合某家媒體的具體需求,所以所提供的稿件均是具有“共性”的稿件,即放之四海皆準的每家媒體都能經過稍加修改而使用的“共性稿”。但是,在與電視臺合作具體的某個新聞欄目的時候,就應該打破這種“共性稿”的形式而采用“個性稿”。只有如此,才能制作出符合電視臺具體需求的電視新聞節目。在此時,新華社不再是一個“供稿機器”,而是像一個專業的節目制作媒體機構一樣運行。
新華社浙江分社在進行車載電視媒體合作上就嘗試了這種由共性向個性轉變的方式。2002年,浙江分社在與公交車載電視媒體運營商交換意見時,就一改原有只就節目資源談合作關系的模式,轉而從專業頻道運營的方式入手談判。在之后的制作節目《環球時訊》的過程中,在整合新華社新聞資源的同時,加入了全新的包裝,并選取符合或接近市民欣賞趣味的國際新聞資訊,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平民式國際新聞風格,使得這檔節目成為一檔代表新華社軟性新聞風格又有平民風格的國際資訊節目。
新華社與黑龍江衛視合作的《新華視點》專題欄目是近年來的另一種嘗試。這個欄目以深度報道和權威評論為特色,整合新華社國內外文字、圖片、視頻等人才資源和新聞資源,同時發揮地方衛視辦臺辦節目的經驗,每天精選新華社采自全世界的熱點新聞和深度調查,播出時間雖然是每天18∶00,但收視率一直保持在同時段新聞欄目前列。
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指的是消費者購買力條件。對于新華社電視新聞產品特殊的第一層級消費者電視臺來說,指的就是電視臺的購買實力。
根據新華社整個機制改革的需求,新華社既要承擔宣傳任務、社會責任,追求社會效益,又要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追求經濟效益。所以,新華社所提供的新聞稿件并不是無償的,只能根據顧客的不同需求、不同購買實力來提供不同的新聞產品服務。
但是,新華社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不能只看經濟利益而不看政治意義。因此,新華社的電視新聞產品營銷方式也應該靈活機動,既要看重電視臺顧客的購買實力與需求,也要注重政治意義。
比如在西藏,雖然經濟發展滯后,但政治地位卻相當突出。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到廣大藏民同胞中去是最重要的,在這里,新華社就不是只看經濟利益,因為那不是靠錢就能換來的。十多年前,西藏的電視臺、電臺、日報等欠款新華社近10 萬元,在這種購買力情況下,新華社營銷人員若一邊不停地追債,一邊為西藏電視臺量身訂做相關電視新聞節目進而推銷,那就是浪費人力、財力、物力,事倍功半。這時,新華社踏實地做好常規的供稿工作,正確引導輿論,對黨和人民負責,就是最重要的。
技術服務是根本,技術和營銷緊密結合起來形成的“技術營銷”這一新的營銷理念,在營銷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董璐在《媒體營銷:數字時代的傳媒動力學》上說,技術服務也是加強與顧客聯系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也是著名的4R 理論的核心概念——關系的一個表現,與顧客建立良好的銷售關系,著重建立顧客忠誠。
增強新華社的技術力量,是為做大做強新華社供稿平臺、提升競爭力影響力的不可或缺的一步。新華社與南通電視臺的合作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2002年十六大召開時,南通臺的一些記者進京采訪,每天將采寫好的新聞及時發回南通,但卻在信息傳輸技術方面遇到了大困難。得知情況,新華社江蘇分社跟總社技術局取得聯系并得到支持,通過衛星實時傳送新聞。這為新華社在南通電視臺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就是與南通電視臺建立了良好的潛在的營銷關系,這就為以后新華社與南通電視臺的合作鋪平了道路。
1.新華社營銷總平臺:《營銷百例》,新華社營銷總平臺。
2.董璐:《媒體營銷:數字時代的傳媒動力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