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山 王 濤 李曉輝
(內蒙古赤峰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5)
本區大地構造位置隸屬于天山~內蒙~興安地槽褶皺區,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天山鎮——魯北鎮復式背斜軸部,天山鎮~牤牛海北東向斷裂處。由于受區域構造的控制,區內地層、巖漿巖、構造形跡均呈北東向展布。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中統新民組(J2x)和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侏羅系中統新民組(J2x)巖性組合主要為流紋質角礫凝灰巖和流紋質凝灰巖。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主要巖性為流紋質火山角礫巖、流紋質角礫凝灰巖、流紋質凝灰巖、流紋巖、安山質凝灰熔巖和安山巖,該組地層為賦礦圍巖。
勘查區位于天山鎮——魯北鎮復式背斜的核部,受其影響地層產狀比較紊亂。褶皺構造不很明顯,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為北西向、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的三組斷裂構造,以北西向為主,其次為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北東向及近東西向構造為控礦構造。
工作區內巖漿巖發育,伴隨構造運動,巖漿活動頻繁,主要為晚侏羅世中細黑云母二長花崗巖(J3βηγ)、花崗閃長巖(J3γδ)侵入,該巖體呈巖侏產出,在工作區與侏羅系地層呈侵入接觸。該巖體為區域上稱哈布特蓋巖體的南東延伸部分,巖性主要為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花崗閃長巖。
通過1:2000地質填圖并結合地表及深部工程揭露,目前在礦區共發現13條鉬礦體編號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號、1-1、1-2、1-3、6-1。其中①號礦體在規模、礦化程度,均較其它12條礦體好,為本次勘查工作的重點。依據工程控制及見礦情況將①號礦體敘述如下。
①號礦體賦存于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地層中的碎裂流紋巖中,礦體完全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構造控制,地表探槽揭露控制礦化帶長約300m,控制斜深400m,總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礦體傾角 25°~35°;礦體地表厚度30.00 ~34.00m,平均32.00m。鉆孔從0線至1線礦體厚度7.00~42.00m,平均24.50m,從1線至3線礦體厚度平均3.20m,礦體總平均厚度12.93m;礦體品位:地表 Mo0.024 ~0.17%,鉆孔 Mo0.03 ~0.5%,平均 0.171%。
①號礦體總體沿走向及傾向產狀穩定,厚度0.50~34.00m,平均12.93m,沿走向和傾向具膨脹收縮的特點,厚度變化系數106%;礦體厚度由西向東具明顯變薄和品位變貧趨勢,礦化不均勻,品位 Mo0.024 ~0.5%,平均 0.171%,品位變化系數Mo146%。
礦體形態為不規則脈狀、巨餅狀、透鏡狀。礦化與裂隙發育程度、構造性質及硅化強度密切相關,破碎強、裂隙發育、硅化強處均具Mo礦化。
礦石類型主要為富金屬硫化物礦石。具有自形晶結構、半自形晶結構、他形晶粒狀結構、殘余結構、交代結構和充填膠結結構;角礫狀、團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網脈狀構造、條帶狀構造。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鐵礦、輝鉬礦及其含量較少的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磁黃鐵礦礦石中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絹云母及少量綠泥石及碳酸鹽等。
(1)構造標志 近東西向斷裂及北東向斷裂。
(2)圍巖蝕變 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及碳酸鹽化。硅化、黃鐵礦化直接指示礦體,屬于近礦圍巖蝕變。
(3)地球物理異常標志 中低阻中高極化異常、梯度變化明顯。
通過綜合分析礦床地質特征,結合找礦標志,提出以下找礦方向(1)礦區北側有幾處中低阻中高極化、梯度變化明顯的物探異常。
(2)斷裂控礦在本區很明顯,尤其在近東西向含礦構造與北東向構造交匯部位易形成厚大富礦體。
(3)在礦區外圍分布大面積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流紋巖,局部已發現角礫流紋巖,應重點在這些地區開展找礦工作。
(4)礦區面積只占化探Mo-Zn-Pb-Ag-Hg組合異常的六分之一,該區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
(5)礦區東、西發現多處破火山口,應注意尋找筒狀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