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婧
(湖北文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00)
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對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農民占全國人口的63.91%,其中農村老年人口更是占到了全國老年人75%,2000年以來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伴隨著改革開放30年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日趨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壓力顯得更加嚴重,加之傳統家庭代際養老觀念的逐步轉變和計劃生育政策對農村人口的沖擊,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遭遇著嚴峻挑戰。
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生育率低、人口結構老化、社保制度滯后已成未來發展的重大隱患。自1999年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并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社會,農村人口占到了人口總數的70%之多,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帶來的養老壓力在農村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
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覆蓋了全國各地的農村地區,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的加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廣泛建立與完善意味著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作為關乎到人類生、老、病、死一系列重要問題的養老保險體制也應當逐步的建立與完善起來以配合形成全面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眾所周知,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過往主要是以家庭養老為基礎,“養兒防老”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然而伴隨著各項人口政策的實施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大規模的城鎮民工潮,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逐步的被瓦解,特別是近年來,經濟形勢的不景氣、物價的連年增長、失業現象的大規模出現更加重了農村家庭養老的經濟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完善的可行的農村養老保險的出現已經迫在眉睫。
目前根據各國的實踐,可以將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以日本、韓國、美國為代表的社會保險型養老保險制度,該模式實行現收現付與累計制相結合的資金籌集與計發模式,強調農民養老的個人義務,但是政府均給予較大的政府補貼。第二種是以瑞典、英國、加拿大為代表的福利保險型養老保險模式,實行此模式的大多數為“福利國家”,政府采用財政政策調節的方式保證該國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第三種是以個別亞非國家為代表的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險制度,保險金的來源是職工與雇主,國家不給予任何財政補貼,但是會給予政策優惠①許佳佳、劉鑫橋:《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及問題研究述評》,《商業經濟》2012年第3期。。
作為由政府主辦的農村養老體系,政府在其中應該負有立法、資金支持、管理與協調、資金監管和宣傳教育與引導發動等責任②《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府責任分析》,2012-09-05,www.cnpension.net中國養老金網,然而在實行過程中,地方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不夠,有些縣、鄉雖然通過媒體或發放宣傳冊的方式來宣傳了政策,然而缺乏專人解讀,真正能夠理解宣傳冊上條款的人寥寥無幾。其次,按照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而實際上,政府補貼和集體補助的力度都非常小,并且,籌集上來的基金是按照銀行儲蓄的方式來進行運營的,管理方式的落后使得在嚴重的通貨膨脹面前,基金難以得到保值和增值,政府的管理也不到位。
當前,全國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鄂西北的農村地區,鮮有超過100元/月的,即使是在發達地區,如廣東省佛山市,農村基礎養老金的標準也僅為80-100元(國家標準為每月55元),加上個人賬戶年滿60歲的農村居民每月也僅有163-200元的養老金③顧文靜:《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參保激勵因素分析——基于廣東省佛山市的調查》,《人口與經濟》2012年第1期。。這一待遇水平在當前的經濟情況下難以維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更不要說大多數老年人還要承擔著醫療保健等費用的支出壓力,大多數人認為這樣的待遇水平起不到保障的根本目的。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于缺乏相關立法、保險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在管理上效率比較低下,特別是當前城鎮已經實行社會保障的信息化管理,而農村大部分地區缺乏信息化系統網絡,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很難完成異地的保險接續,使農民喪失了參保積極性。此外,在農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方面,缺乏有效的增值途徑和方式,加之重眼前利益的傳統觀念也使得制度的實施存在很多困難。
根據筆者調查,有持續參保意愿的農民45%,明確表示不想持續參保的農民32%,余下23%表示到時候再說,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大部分農民明確表示自己能力承擔農村養老保險的繳費負擔,但有持續參保意愿的農民不足半數,對政府補貼的滿意度不高、對基金監管不信任、不滿意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發放的待遇水平、認為基金不能夠保值增值。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施中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建立籌資機制。當前在中部地區的農村,由于集體力量的微薄,政府要加大對農保的補貼,除了國家規定的直接補貼外,還可以采用讓利、讓稅等方式進行間接補貼。在宣傳農保政策的過程中,縣鄉兩級政府的工作應當更加細致,除了傳達農保精神,更應該對細則進行詳細講解,提高農民認識,提升參保水平。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規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只是在相關法律中做了一些零散的規定,目前,農保的立法作為對農民基本權益保障,加強他們參保信心,保障政策穩定性的必要日趨增強。
除了政府加強宣傳管理以外,成立專門的機構、培養一批專業高素質的農村保險從業人員也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專職人員對制度的宣傳和解答,使參保農民明確參保的權利和義務,加強參保信心。基金的收繳和發放是農民關心問題的重中之重,賬務公開是每一個參保農民的要求,同時,采用多元化的投資運營手段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也尤為重要,可以投資一些安全性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來幫助抵抗通貨膨咋的風險,也可以借鑒發達地區農村的經驗,投資集體企業,政府保證其利息率等等。
養老金的來源渠道可以多元化,籌資渠道中集體有能力的可以適當提高集體補貼比率,也可以借鑒有些地區采用幫扶或者慈善捐款的方式來籌資,這些資金可以直接計入縣級統籌用以提高基礎養老金的待遇水平。
當前,城鎮的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較快,其養老保險體系已較完善,養老保險基金較為充足,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其養老保險尚處初始階段,養老保險基金常會收不抵支。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創造條件探索城鄉養老保險制度有效銜接辦法。因此,在實踐中,我們應在這方面做出積極探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養老保險待遇。①①鄭寧: 《拓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渠道》,2010-11-17,http: / /www. jxnews. com.cn。
[1]徐道穩.農民工工傷狀況及其參保意愿調查[J].中國人口調查,2009,(1)
[2]李樂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研究[J].商業研究,2012,(4)
[3]顧文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參保激勵因素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2,(1)
[4]胡進詳.統籌城鄉發展的科學內涵[J].學術交流,2004,(2)
[5]鄧大松.社會保障制度風險——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為例[J].當代經濟科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