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惠
(韶關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韶關 512005)
“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統整
劉 惠
(韶關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韶關 512005)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的社會實踐教學與團委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雖然針對性、側重點與要求有所區別,但兩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教育目標、內容等方面有許多相同之處。高等學校通過統一的組織和安排,可以將兩種社會實踐活動有效整合、優化,避免重復與沖突,既可以有效利用校內外資源,又能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
思政課實踐教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可通約性
建國以來,我國一貫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全面發展的各組成部分中,歷來強調德育的首要地位。但由于德育教育的知識化、理論化趨向較為嚴重,導致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降低。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中小學教育階段,也存在于高等學校之中。為此,近年來高校德育工作中,既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下簡稱思政課)教學中要加強社會實踐教學,也強調高校團委、學生處要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切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性和實效性,這是非常明智的。但是,思政課實施的社會實踐教學與團委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分屬教學、課外活動兩個不同的領域,在操作上由教學單位和管理部門分別實施,導致重復與沖突以及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出現。本文就此問題進行分析,希望兩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得到有效整合,提升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其核心都是強調實踐,在一般人眼中的確很容易混淆。這里有必要對兩個概念做出基本的界定。按照高等學校現行的管理模式和實際工作區分,思政課實踐教學通常是指在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要求,組織、引導大學生參與實際生活,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教學方式或教學環節;大學生社會實踐則是指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有目的教育活動,是高校根據培養目標,引導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并使大學生從中接受教育、培養綜合素質的活動[1]。兩者之間既有差異,又有可通約性。兩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可通約性表現為:
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都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實踐論為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源泉和基礎。人的思想信念、社會情感、意志品質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在個體參與一定的實踐活動中能動地產生的。馬克思非常重視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2],并強調人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正確思想的。“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3]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深化著人們的思想認識,也不斷補充和豐富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大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匡正自己認識和行為的有效途徑。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政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頒布,《意見》要求“高等學校思政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可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民情,了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和困難,了解黨和政府為深化改革所作的努力,以增強學生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愛國主義情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在2004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2004]16號)中也有非常明確的論述:“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的是讓學生走向社會、基層,深入工廠、農村,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奮發成才、報效祖國的責任感。
由上可知,高等學校在幫助大學生如何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社會情感 、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標與要義是相吻合的。
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大學生社會實踐都強調實踐性。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當代世界各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趨勢。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順應時代發展與自我反思中,已出現了由空洞的說教轉向現實的社會實踐,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向豐富的社會活動轉向的趨勢。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大學生社會實踐便是這一轉向的結果。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理論與現實脫節的弊端提出來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強調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接觸社會,了解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參與現實生活的活動中,運用科學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針對我國教育與生產勞動嚴重脫離,學生知行分離的整個教育模式的弊端提出來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針,要求大學生走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相結合的成長道路。強調大學生在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科技咨詢、文化服務、社區援助、掛職鍛煉、志愿者行動等形式的實踐活動中,去親身體驗我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顯著變化,幫助大學生深刻了解國情。在實踐體驗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大學生社會實踐都強調以社會為課堂,以社會生活、現實問題為題材,實現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和實效性。
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大學生社會實踐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內容與形式上有兼容性。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都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深入生產勞動第一線,參與社會調查,組織學生到革命紀念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典型地區參觀學習,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的知識宣傳或知識競賽,從事涉及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社會救助等社會服務活動、志愿者服務。
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雖然都有各自的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載體。但兩種社會實踐活動載體類型,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共享。如以歷史、革命紀念館為依托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以廠礦企業、新農村為依托的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教育基地;以博物館為依托的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以城市、農村社區為依托的公民教育、“三下鄉”社會實踐基地等。
盡管思政課實施的社會實踐教學與團委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具有諸多相同之處,但由于分屬教學、課外活動兩個不同的領域,具體實施機構也不相同,在操作上乃是各自為政。這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造成兩種社會實踐活動的重復與沖突,影響了活動的實效性。如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在目標上的一致性,內容、形式上兼容性,以及實踐載體類型的共享性,決定了兩者在具體實施過程的路徑選擇上的趨同,從而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整合提供了可行性。如何進行統整?我們認為可以在學校層面來考慮,由學校統一組織和領導,在師資、時間、場地、資金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由相關部門分別實施。這樣既可以避免兩種社會實踐活動的重復與沖突,又可以有效利用校內外資源,有效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根據目前高等學校的實際,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整合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大都各行其道,各自為政,使兩種社會實踐活動常常出現重復與沖突,也浪費學校人力、物力和財力。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在組織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師少、學生多的情況,實踐教學單靠任課教師組織安排,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學生社會實踐由團委或學生處組織安排,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與思政課教學內容沒有聯系,容易出現隨心所欲、走過場、搞形式主義的現象,社會實踐活動難以取得實效。應當說,兩支隊伍各有所長。思政課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和理論研究,理論水平較高,可以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理論指導,進而提升社會實踐的理論深度。團干、輔導員長期從事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組織管理及活動能力較強,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具有同學生聯系、溝通的便利。將兩支隊伍整合起來,分工協作,共同實施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克服教師數量不足,共青團“一家唱戲”的弊端,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具體操作上,思政課教師主要負責結合理論課教學內容設計社會實踐的主題,為學生提供理論指導,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后的成績評定,團委和輔導員主要負責組織活動和監控學生的實踐過程。
為了提高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實現實踐育人的教育目的,各高校都在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客觀問題是實踐基地的有限與經費的短缺。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雖然都有各自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但有限的實踐基地,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常常因為缺乏專門、正式掛牌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而無法有效地開展。校團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德育實踐基地也只能滿足部分學生參與,致使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成為少數學生干部參與的“精英式”模式,大部分學生則是分散進行的“放羊式”模式。與此同時,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都普遍存在經費短缺問題。兩種社會實踐活動的經費來源不同,各自使用,要保證大學生全員參與,確實捉襟見肘。為保障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可以根據既考慮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要求,同時兼顧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任務的原則,整合兩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基地與資金,進行科學統籌,合理安排,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局面,以確保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參與實踐,真正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
現行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時間安排不統一。有的安排在周末、節假日,主要的是安排在一個學期完成了教學任務之后,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學生實踐綜合成績的考評要等到新學期開學后,教師才評出,這與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存在沖突。部分不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學校,直接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沖抵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學時和學分。大學生社會實踐學時與學分通常由學生所在學院各專業培養計劃單獨規定,學時與學分的評定存在較大的隨意性。此外,兩種實踐活動大多時候會在假期同時進行,出現重復的情況。這既浪費資源,又由于學生的時間與精力無法有效、科學分配,降低了實踐活動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可以把兩種社會實踐活動統合起來,納入到學生教學管理的工作計劃,制定系統的評估標準和量化要求,由校團委、思政部協同各學院統籌安排及實施,統一組織、統一考核評估。由思政課教師在學期結束前,根據下學期思政課程的內容和要求,結合大學生的專業特點、思想熱點問題,以及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設計活動主題,并與團委共同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返校后,由教師評定學生實踐綜合成績,作為本學期所開課程期末總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評定的學生實踐綜合成績報各院系,各院系核實并給出建議學分,報校團委審定,無異議后,記入學生學籍檔案。
大學生社會實踐將思政課教學相關內容融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具有思政課課程特點的選題,深入開展社會調查、校園文化活動、主題演講等,可以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理論內涵,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論深度,克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管理比較松散,形式主義,理論層次低的弊端。將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的重要補充乃至組成部分,可以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豐富、生動、多樣的教育平臺,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因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強烈的現場參與感,豐富的感性體驗,深刻與持久的影響,能夠加深大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化對疑難問題的認識,轉變和提高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認知水平。總之,對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統整,目的在于借鑒對方的優點,實現優勢互補,產生更強大的實踐育人的合力。
:
[1]王健.高校公共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關系探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50-5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olle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LIU Hu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theory course(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youth corps committee organ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although the pertinence,emphasis and different requirements,but the two forms of social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target,contents,etc have a lot in common.Higher school through the unified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can be two kinds of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 integration,optimization,avoids repetition and conflict,and can effectively use inside resource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social practice.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practice teaching;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commensurability;integration
G642.0
1007-5348(2013)01-0170-04
2012-10-09
劉惠(1966-),女,四川榮縣人,韶關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吳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