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儀
(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公共教學部,廣東 肇慶 526020)
社會轉型期民辦高校群體事件問題研究
——以心理干預與社工實務為視角
謝麗儀
(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公共教學部,廣東 肇慶 526020)
社會轉型導致社會各個階層利益的分化,整個社會進入了危機事件的多發期。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此類學校在開展教育管理及維穩工作時,需要摒除高校教育習俗性認識,運用一種更能使教育對象接受,獲得教育對象認同的工作手法——心理干預與社工實務,對民辦高校群體事件進行有效的預防與化解,同時擴展教育工作的視野,更好地開展教育實踐。
社會轉型;民辦高校;群體事件;心理干預;社工實務
1979年以來,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社會形態從計劃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變,人們基于理智思考,建立了有利益關系的、管理規范的人類共同生活。自辛亥革命以來,采取激進的方式進行社會變革成為推進社會轉型的重要手段。然而,當人們為實現某一目的,采取過于激進甚至近乎極端的手段,如破壞公私財物、危害人身安全等,以表達自身訴求、爭取和維護切身權益,造成對他人以及社會秩序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時,這種行為便被定義為“群體性事件”。
我國目前的轉型時期是一種體制內的、有計劃的轉型,也就是處于政府的強勢控制之下的轉型,這是一種溫和的轉型模式,但是與任何轉型一樣,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1]。在我們積極對外開放的同時,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劇烈的沖擊,人們的觀念在極大程度上遭受到影響,隨之而來的,是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的明顯變化。在這些人群之中,充滿朝氣、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的大學生們,由于社會經驗少、思想不夠成熟,更容易陷入對外來文化認知上的誤區,從而策劃或參與群體事件。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化和發展,高校實施擴招,民辦高校學生與公辦高校學生相比,其特殊性越加明顯,反映在:1.生源背景復雜,素質參差不齊、良莠不分;2.人格方面,普遍優越感強、自我意識強,表現能力強,思維活躍,但行為偏激;3.學習能力方面,盡管不乏佼佼者,但普遍學習基礎差,自律能力不強,自覺性較差。4.心理穩定性方面,學習上的自卑與生活上的優越感交替存在,造成心態變化動蕩較大、穩定性差。5.認知發展方面,經驗主義大于理性,法律意識薄弱,容易產生盲目跟風的從眾心理、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借機泄憤的投機心理。民辦高校學生的特殊性,導致群體事件發生在民辦高校中的幾率大大高于公辦學校。
不少青少年在與同學交往、與家人相處、性的誘惑、學業壓力及自我形象的建立等方面,因為不敢承受這些挑戰產生了壓力而導致其自尊心受損,使他們不愿承擔、不敢面對逆境的挑戰,從而產生了“偏差行為”。如果我們不能給這些有“問題行為”的青少年以及時的、有效的幫助、支持、引導、治療、保護及培育,就可能使他們的問題進一步加深,從而給青少年個人與社會造成潛在的損害和危害。因此,潛藏在社會問題下的可能犯罪的青少年偏差行為原因值得我們去關切,也值得我們花更多的成本投人到“青少年糾偏之道”的探索之中[2]。民辦高校群體事件的發生,不僅影響民辦高校在社會中的聲譽,更直接影響著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對社會轉型時期民辦高校的群體事件進行研究,是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課題,對維護學校穩定、提高學校美譽度、增強學校競爭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集群行為是指一種相當數量的群眾自發產生的,不受正常社會規范約束的狂熱行為。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杰布朗(R·W·Brown)對集群行為進行分類,把群體事件歸為侵略性集群行為。
侵略性集群行為具有如下三個明顯的特征:
第一,每位參與者的情緒都異常興奮,失去了正常的理智思索,在認識上持有偏見,無法反省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第二,群體內成員相互間能迅速傳遞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接受。
第三,由于參加者被情緒支配,極容易做出背離正常的社會規范、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非正式群體是指那些自發產生的,無明確規章的,成員的地位與角色、權力與義務都不確定的群體。此類群體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觀點為基礎,以感情為紐帶,有較強的內聚力和較高的行為一致性[3]316。
非正式群體內存在非正式規范,即一種關于群體忠誠的非正式的、非書面的規章。這些規章對群體成員行為規范的約束力,遠遠勝過正式的主體文化規范。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組成的整體,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就決定了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思想及行為。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處在人格最基本的層次當中。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其中又以性沖動和侵犯沖動為主。本我由“快樂原則”所支配,因而,當人格中“本我”較為強大時,人的行為便會罔顧道德規范的約束,顯得混亂而又缺乏理性,為追求滿足而不擇手段。因為這些行為甚至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所以具有盲目性、破壞性和不可抑制性。
群體事件屬于一種侵犯行為。弗洛伊德認為:侵犯是一種本能,是人與生俱來的驅動力,每人都有一個本能侵犯性能量的儲存器。群體事件的發生,正是侵犯性能量發泄的一種形式,是被壓抑在下意識中的潛在欲望在尋找發泄。
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為了完善人格,人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克服一個主要的矛盾或危機,完成需要解決的任務。
處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交接中的高校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和評價,自我意識增強,情感更加豐富,但是狹隘的知識面使得他們缺乏對世界較為全面的了解,因此,他們在本能沖動高漲與新的社會要求雙重壓力下感到困擾,思想和情感處于一種沖突和混亂之中。當他們不能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亂,得不到學校或家庭正確的誘導與鍛煉的機會,就會導致個體產生自我混淆。當他們陷入同一性危機當中時,極容易受不良朋輩的影響,加入群體事件行動中來,尋求心靈上的歸屬。
美國當代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在其道德發展學說中,把人的道德發展過程分為前習俗、習俗、后習俗三個水平和六個階段[3]61。他強調道德發展是認知發展的一部分,人的認知的發展,即更強大、更清晰的“自我”的形成,是一個通過與外在世界不斷交互,于內心不斷形成一系列判斷標準的過程。這些標準影響了我們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態度,并且對我們所做出的行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15歲以上的人一般處在后習俗水平。處在后習俗水平第五個階段的人,道德判斷已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認為他們大多數的價值和觀點應該與他們所屬的群體所訂立的契約相一致。處在后習俗水平第六個階段的人,遵循的原則包括全人類的正義、人性的尊嚴以及人的價值。
參與群體事件的高校學生,處在第五和第六個階段的過渡期,他們遵循所屬群體的價值觀,將廣義的“全人類的正義、人性的尊嚴、人的價值”理解為狹義的“群體的最大利益”,他們打著“正義”的旗號,以“超越法律”的心態,牟取自身所在群體的利益。
傳統的預防和化解群體事件的辦法,主要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法律法規進行管教與控制。事實上,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深入,三個方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功能弱化。
從個體心理進行分析,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尊重、欣賞、稱贊、支持、關懷,因此,應用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工作學的專業手法預防與化解群體事件,能夠有效避免群體事件帶來的影響,同時能夠體現更多的人性關懷。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更關注經濟的發展,忽視了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急劇變化給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青少年受社會各種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所影響,當這些標準發生沖突時,一旦矛盾凸現,就可能導致群體事件的發生。一直以來,青少年群體都是黨中央所關注的主要對象,尤其是關心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方面。目前,青少年群體還存在諸多心理方面的問題,需要有效的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4]。
1.應用移情關系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個用語,指對象將對一個客體的情感,轉移到另一個客體或另一個人身上。這些情感長期被壓抑著而無處釋放,甚至成為了心理問題的一個“情結”。這個“情結”指的是對象在早期生活中和那些對其心理影響較大的人接觸時的態度與反應模式將會帶入其隨后的成年生活中。
在向參與群體事件的高校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通過觀察、分析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感情與欲望等,了解他們潛意識的心理活動表現,讓他們宣泄積壓的心理能量以達到心理平衡,指導他們矯正對人的感情,從而改善人際關系。
2.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是指當一個人面臨某些使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擾的重大生活事件時,原有的應對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滿足他們當前的需要,從而使生理和心理遭受到強烈的刺激,超過了個體的心理或體質的承受能力,導致思維和行為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
心理危機是一種應激障礙,不僅導致個體產生巨大痛苦,甚至可能導致自殺、暴力等嚴重后果。參與群體事件的高校學生,往往是因維護所在群體某種利益或者表達對社會轉型期內某些問題、校內某些現象的不滿而組織策劃群體事件,他們其實正處于心理危機當中,對事件和圍繞事件的境遇進行了錯誤的思維,紊亂的心理狀態使得他們在短時間內失去理智思索,在群體成員鼓動下做出過激行為。
為有效避免自傷及傷害到他人,盡快恢復心理平衡與動力,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幫助他們克服和脫離危機,有效地駕馭因創傷而引起的精神痛苦,使其產生新的自我認識、新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方式,協助他們創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尋求有效的支持系統。
另外,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學生進行危機意識教育,有意識地運用教學手段,創設相應的刺激環境,展示事物的危機因素,促使學生危機意識的形成,激發他們心理和意識上的危機感應和危機意識,養成居安思危、處變不驚的良好心理素質,并形成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化解危機,積極面對人生。
個體生活在社會之中,除了需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調適自我功能、促進人格發展外,還需要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與技巧,與他人建立良性互動,以改善生活環境,承擔社會責任。學校社會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阻礙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各種問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對條件和環境[5]。適當運用社工實務手法,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激發個人的才能,盡可能地滿足個體需要及更好地發揮個體社會功能。
1.角色扮演與角色學習
角色扮演,是指人們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處的情境而表現出來的行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符號互動論創始人米德認為:人們具備能夠辨認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號的意義并通過角色而預知對方的反應的能力。在向參與群體事件的高校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能夠通過角色扮演這一行為矯正方法,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群體事件沖突對象的角色之中,去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姿態、言語、語氣以及身體位置和實際場所等,學會洞悉他人態度和行為意向,學習改變自己舊有的行為,進而改變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
角色學習是指以個體認同的參照對象作為學習的榜樣與楷模,使自己學習到新的行為。在向參與群體事件的高校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可以采取角色學習方法,鼓勵他們向優秀的老師、學生或其他向往的、認同的對象進行學習,學會正確的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2.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艾利斯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ABC理論是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的核心理論,A代表誘發事件,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C代表繼這一事件后,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艾利斯認為: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ABC理論認為:個體的認識系統產生非理性、不現實的信念,是導致其情緒障礙的根本原因。
在向參與群體事件的高校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可以采用 “與不理性信念辯論”、“理性情緒想象”、“家庭作業及行動”等方法,對他們的不理性信念和行為進行分析和矯正,幫助他們以理性的思維方式替代不理性的思維方式,以理性的信念替代不理性的信念,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理性信念給他們的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以改變認知為主的治療方式來幫助他們減少或消除已有的情緒障礙。
3.優勢視角
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這種視角把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非關注其問題和病理。
運用“優勢視角”理念,引導群體事件參與者以另一種態度去思考自己的問題與尋求改變的機會,協助他們尋找自身的力量與身邊存在的或未被發掘的資源;培養他們“抗逆力”的形成,鼓勵他們正確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挫折與困難,將問題看成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挑戰與機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同時為應對下一次的危機做好更充足的準備。“優勢視角”能夠使得問題對于群體事件的雙方的危險性降低,從而提高雙方解決問題的動機。
在群體事件的化解過程中,學校應主動改變溝通模式,引入“優勢視角”的理念,與群體事件參與者處在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諧關系中,充分調動其潛能與積極性,共同探討研究問題,協助他們改善和提高自身社會功能,鼓勵他們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
[1]花蓉,付春江.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心理原因探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94-97.
[2]李曉鳳,佘雙好.青少年偏差行為研究——兼論學校社會工作輔導的介入空間[J].當代青年研究,2004(3):22-25.
[3]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3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4]陳光輝.青少年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從學校新公共管理學角度與社會工作角度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13-15.
[5]宣兆凱.學校社會工作[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0.
Study on the Private Colleges Group Events Problems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A Reflec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XIE Li-yi
(Public Education Department,Zhaoqi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aoqing 526020,Guangdong,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 leads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interests among various sections of the society.The whole society is in the period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public crisis.To be the product of the popular higher education,private colleges have special educated targets who determine the colleges should choose the method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which are more accepted and identified by there educated targets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defend stability instead of use the conventional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can help prevent and defuse the group events effectively,open up our horizons in educational work and carry out educational practice more easily.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private colleges;group event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ocial work practice
G648.7
1007-5348(2013)01-0201-04
2012-10-26
謝麗儀(1985-),女,廣東肇慶人,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教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薄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