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飛,李 晶
(1.中山大學 人事處;2.中山大學 財務與國資管理處,廣東 廣州 510275)
我國大學基金會籌募工作現狀及發展研究
司 飛1,李 晶2
(1.中山大學 人事處;2.中山大學 財務與國資管理處,廣東 廣州 510275)
基金會是一種募集社會捐贈資金,用于資助社會公益事業的非政府、非營利的、獨立的法人組織.作為一種介于政府與公民個體間的社會慈善組織,它參與了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活動,對調節社會貧富懸殊,聚集財富發展社會公益事業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大學基金會作為通過基金的保值增值來服務于大學教學科研和設施建設為目的的非公募基金會,則更具有高等教育領域的特殊使命.從大學基金會發展存在的外部、內部環境等方面對我國大學基金會籌募工作的難點進行分析,結合其面臨的發展機遇提出大學基金會發展的一些建議.
大學基金會;社會捐贈;籌募
基金會是一種募集社會捐贈資金,用于資助社會公益事業的非政府、非營利的、獨立的法人組織,是一種介于政府與公民個體間的社會慈善組織,也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制度創新形式,其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基金信托性的基本屬性[1].
傳統中國的民間,一直有著樂善好施的美德及慈善傳統,然而基金會這種新型公益性組織形式作為一種外來事物被引進我國,則是在改革開放之后.1981年7月,新中國第一家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成立揭開了現代意義上基金會在我國的發展歷程.隨后,宋慶齡基金會、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以基金會之名的組織層出不窮,涉獵眾多領域,1988年我國出臺了第一部基金會法規——《基金會管理辦法》.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財富總量呈現巨幅增長,與此并存的是一個基金會迅速發展的喜人景象.2004年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2005年發布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等這些相關制度的陸續出臺,亦為基金會的發展構筑成了一個較為健康完善的法律政策環境,并激發了社會各界通過興辦基金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熱情.
卡內基在談到最佳的捐贈領域時首選的是“巨富之人建立的大學”[2],如果要將自己的財富用于一項偉大的公益事業,那么,大學是一個永遠都可以大有所為的領域,無論是創辦大學,或是為已有的大學錦上添花和拓展新的項目,都有著非常廣闊的空間.
在美國無論商界富豪、政壇名流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向大學進行捐贈的意識,他們通過多種途徑將各式各樣的私人財產捐贈給大學,這些行為客觀上為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財力和物力支持.為充分發揮社會捐贈對高等教育的積極作用,高校需要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對這些資產進行規范管理和有效運作,在這種社會需求下,大學基金會應運而生.它承載著美國悠久的慈善文化和傳統,在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并為之做出了特有的貢獻.作為一種非官方的民間力量,它承載著美國“小政府、大民眾”的深層文化觀念,根據歷史的變化活躍在高等教育大舞臺的中心或邊緣.美國大學面向社會籌措捐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70年前著名的哈佛、耶魯、斯坦福等大學的成立及籌款事跡[3].
而在我國,大學接受社會捐贈也有悠久的歷史,如在中山大學康樂園中矗立棟棟的紅樓,斑駁雅致的磚墻,古典的樓檐布局,就是前嶺南大學時期的歷史與當代社會有識之士慷慨解囊的完美結合.
近年來,隨著政府投入在高等教育成本中比例和作用的逐漸減弱,高等教育成本來源已經朝著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向發展,作為分擔高等教育成本主體之一的社會捐贈,也呈現出逐年遞增之勢.對外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海內外一些團體和友好人士對高等院校的理解和支持越來越多[4].為了進一步拓寬籌資辦學渠道,解決經費短缺的難題,我國不少高校也開始重視社會捐贈在高校成本分擔中的作用,相繼成立了基金會、董事會等,采用更為專業化的管理來更好地籌募資金.目前國內比較有影響的大學基金會有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以及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等.但是相比美國等西方大學基金會的發展和運作現狀而言,我國大學基金會的資金籌募工作在國家政策和社會制度保障、組織機構狀況、捐贈數量及捐贈來源、投資運作方式等方面還有不少的差距,同時也面臨著不小的困境.
(1)對高等教育的捐贈意識的有待培養.中國人向來是有著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捐贈傳統,比如在過往的冰災、地震災害面前的表現出來的大愛無疆、慷慨捐助等諸多善舉,然而對于高等教育的捐贈意識卻仍有待培養。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認為高等教育是政府的責任,但是由于近年來國家財政經費投入教育事業的滯后,人均教育經費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這對我國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事業是遠遠不夠的.
(2)面對我國金融資本市場的變化發展以及國際金融形勢的走向,我國政府近年來頒布了一系列規范投資市場的法律和條例,使得整個投資環境已有改善,但還不盡理想,對于大學基金會而言,還存在投資方向、可投資的金融產品等的不明確及風險較大等問題.
(3)金融危機和潛在的經濟大衰退的威脅,使得大學基金會面臨著潛在捐款人縮減慈善預算的問題.
由于我國大學基金會起步較晚,籌款工作尚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存在著內部監管、工作理念和工作程序上等不足.
(1)缺乏對捐贈來源合法性審核的法律監督機制,以及一個有效的、透明的體系來管理和監控資金的使用,同時對基金保值增值投資運作缺乏有效管理.
(2)在工作理念方面,主動出擊的意識不足,籌募理念還不夠先進,長期以來形成“募捐=乞討”的觀念,同時,從業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專業素養不高,學校領導層面對籌款工作的投入和重視度還不夠.
(3)在工作程序方面,捐贈渠道不盡通暢,缺乏與院系的統籌協調機制,使得大學內部各部門間的籌款信息交流不暢.
(4)自身組織管理體制的不適應:例如理事、監事等治理結構不合理和責權不清,機構配置的不合理等.(5)高校之間對于捐贈資源還存在著一定的競爭,由于高校捐贈的重點大都放在大額捐贈,造成相對的資源稀缺.
(1)教育、慈善事業和基金會管理層面的政策支持
近年來,對于教育、慈善事業和基金會管理層面,我國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力度已日趨改善,這將為高校籌款事業奠定政策層面的良好氛圍:例如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制訂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提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兩級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的新格局,要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社會捐資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這是高教經費來源中第一次確立了社會捐贈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從政府全面承擔轉變為政府、社會和家庭三者共同分擔的局面.再如,從1988年國務院頒布第一部《基金會管理辦法》,到2004年新《基金會管理條例》的出臺,再到2005年舉行中華慈善大會,公布了我國第一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等,都從不同角度對大學基金會的籌款事業創造了有利的政策導向.
(2)對社會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的逐漸增多
我國政府在對社會捐贈免稅和其它優惠政策方面已逐漸增多,2007年財政部聯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及相關管理問題的通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其中提到我國企業捐贈稅收優惠由3%增長到12%,相對比美國約5%的比例要高,這對于鼓勵和營造社會捐贈亦有較好的推動.
校友是大學的最大財富,校友資源是學校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寶貴的資源庫.校友捐贈是目前高校社會捐贈的主體,是高校社會捐贈中特殊的群體——校友對母校提供的物質、智力、精神等方面的捐贈[3].
近年來,越來越多私有財產和中產階級涌現,其中很大一部分屬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畢業的中青年校友,這個群體通常對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慈善觀念也在其意識里日益被樹立及加強.例如浙江大學著名的旅美校友段永平就是一個顯著的代表,他曾說過“投資是我的愛好,慈善才是我的工作”,但實際上他的投資與慈善密不可分.2005年,段永平和妻子劉昕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把他擁有的一些股票捐到這個基金里,基金的主要慈善方向是教育領域.2006年,段永平和“網易”首席執行官丁磊以個人名義聯手向浙江大學捐贈4 000萬美元,支持教育事業.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校友愿意運用自己的影響力為母校籌款,這類的志愿者服務是籌款活動成功的關鍵.例如:中山大學中文系校友駱馳先生,長期熱衷于慈善公益事業,也正是通過他的引薦,香港道德會自2007年起在中山大學捐資設立了“中山大學香港道德會助學金”,正是由于校友們慷慨資助,不僅使多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子們順利完成學業.而且也延續著其與母校間的情感.因此,如果能抓住機遇,積極開展年度捐贈或制定目標群體相關的校友捐贈籌款方案,為關注母校發展的廣大校友搭建回報母校的平臺,則必將會為在校園里培養捐贈習慣、營造捐贈氛圍、拓展捐贈渠道打下扎實的基礎.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認為,企業家對于公益事業的態度有三層境界:“第一階段是關心我捐了錢、行了善有沒有人知道,對我有沒有意義,第二階段是關心我捐的錢有沒有真正去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有沒有被慈善組織濫用,第三階段是關心我所做的事情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最終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而我接下來還有哪些可以做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進入到第三層境界,對整個社會的積極意義會更大.”在過往的雪災、地震災害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社會責任話題被關注,一些大企業開始注重社會形象,考慮其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并將公益與自身的戰略需求結合起來.例如3M中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就貫穿在日常研發、生產制造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同時,以教育、交通安全、公益、環保為平臺,3M中國持續開展著各類企業社會責任項目,“3M創意獎學金”、“3M高校學生創新論壇暨研發探秘活動”等項目都在不斷完善著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網絡.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不斷加強,對于大學籌款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外部環境和平臺,大學基金會亦可抓住這個機遇,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向企業開展資金籌措的方案.
雖然我國的整個投資運作環境還不盡完善,但投資市場不斷完善和不斷涌現的新投資手段、金融衍生工具和專業投資機構,以及金融海嘯中的一系列救市措施,還是為大學留本基金的健康發展逐步創造了一定有利的外部條件[4].隨著我國大學基金會所面臨的外部機遇的層出不窮,在抓住機遇的同時,高校自身的籌款重視度的亦在同步提升,紛紛建立起其在籌款方面的長遠目標、價值觀和戰略以及相關配套的政策和管理細則,這對促進社會捐贈對高校的發展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針對我國大學基金會在籌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發展機遇,就大學基金會組織架構的完善和專業人員隊伍的配備、籌款理念的轉變、校友資源的拓展以及加強基金的規范運作和保值增值的有效管理等幾個方面對大學基金會籌募工作提出一些嘗試性的建議.
完善大學基金會校院二級籌資管理體制,可以使大學基金會在宏觀層面和學院具體層面都可以對捐贈項目進行調控,有利于統籌管理同時爭取更多的社會捐贈,并讓更多的專(兼)職人員充實到基金會的隊伍中來;與此同時,注重加強對基金會現從業人員的培訓,改進服務意識,提升募捐理念,打造一支籌資理財的專業隊伍.
美國著名籌款咨詢專家Ken Burnett說:“籌款不等于要錢,我們要做的是使人們信服,他的捐贈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籌款實際上是一個激發熱情的過程[5].
大學基金會要轉變籌款理念,合理定位,培養大學基金會獨特而又有公信力的公眾形象.首先是對大學籌款性質要有清晰地認識,大學捐贈表征著社會與大學的伙伴關系:捐贈者出錢,學者出力,使大學與社會為著共同使命做出更卓越的貢獻.對大學捐贈實際上是一個“扶強”過程,“扶強”意味著你做的越好人家給予你的就越多,因此無論籌款宣傳、籌款定位,還是籌款人選的選擇,都要首先考慮這一原則.其次要建立與捐贈者的長久友誼關系,從業人員要經常站在捐贈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將其視為可信賴的朋友,和他們一起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斗.再次,要樹立雙贏的理念,大學基金會不是丐幫而是合作伙伴,捐贈行為是一種雙贏的行為.有了這種理念,基金會籌募人員則會更加從容,在接受捐贈時也能表現得不卑不亢.最后,要樹立可持續的理念.大學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基金會的工作也要保持連續性,要能源源不斷地為學校的發展籌募需要的資金.
大學基金會在籌募工作中要特別注重校友資源的拓展:一是建立健全大學的校友數據庫,為獲得校友籌款提供扎實的基礎數據;二是建立捐贈校友的聯系回訪制度;三是要發揮基層校友組織的力量,四是要加強對在校生校友意識的培養,建立獨特捐贈文化,積極培養校友的捐贈意識.
根據大學基金會的特點,大學基金會的基金管理應重在制度建設,為規范大學基金會的基金管理,應該加強基金會內部運作的監督,把基金增值效率作為檢驗基金會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來加強基金運作管理和提高基金使用效益,確保基金會保值增值運作的健康、有序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管理:加強基本預算的管理,嚴格預算控制;加強基本建設資金和專項經費的管理;加強基金運作的風險管理等.
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政策法規的日益規范和完善,公民意識和行善意識的逐步興起,基金會作為重要的社會組織必將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在未來的二十至三十年間,大學基金會必能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借助大學的人文環境和影響力,在制度建設和人員配備完善上下功夫,以期能動員社會廣泛的積極力量做好籌款工作,為我國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
[1]Li Yao,John Whalley,Zhang Shunming,et al.The Higher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nd Its Global Implications[J].The World Economy,2011,34(4):516-545.
[2]安德魯·卡內基.財富的福音[M].楊會軍,譯.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
[3]喬海曙,許國新.校友捐贈和高校發展-社會資本視角的分析[J].教育科學,2006(5):50-52.
[3]王名,徐宇珊.基金會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孟東軍,陳禮珍,張美鳳.中美大學教育捐贈管理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5(7):54-56.
[5]黃建華,游睿山,宗菁.高校基金會籌款營銷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4):58-61.
On the current Chinese universities foundations’fund-raising status-quo and its outlook
SI Fei1,LI Jing2
(1.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2.Office of Finance and University Assetst,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China)
A foundation is a non-governmental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an independent legal entity,which raises fund donation from community to subsidize social welfare.As a social charity organiz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a foundation is involved in social wealth redistribution activities,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adjusting the social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gathering the wealth on developing social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A University Foundation,as a non-public foundation,has a special mission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serving the college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facility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preserving and increasing the collected fund's valu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briefly analyz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obstacles encountered by domestic University Foundations.Moreover,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of University Foundations’furthe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re provided.
university foundation;social donation;fund raising
G648
1007-5348(2013)08-0072-05
2013-06-12
司飛(1981-),女,廣東韶關人,中山大學人事處人事科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高校人力資源及教育發展基金的研究.
(E D.:X,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