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利 王 可
(河南省豫筑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剛性強,穩定性好,是現代高等級高速公路和重載道路的主要形式,具有擴散荷載能力強、耐久性好、抗滑性高、維修方便等特點,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最主要的優勢在于利于夜間行車,這是其他路面形式不具備的長處。由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中設計、施工和維護工作不到位,極易產生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的質量問題,不但影響了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正常的使用,還影響了公路行車的安全,使公路運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了深層次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技術控制,降低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問題產生的幾率。防范和處理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應該根據公路建設的實際經驗和多年的工作基,提高對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產生的原因科學分析和深入研究,總結出在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工作中預防斷板的方法,找到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過程中控制斷板的措施,在克服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問題的基礎上,提升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整體質量,進而實現確保公路的行車安全,又提升公路建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水泥混凝土中水膠比過高,在混凝土硬化過程中由于水分蒸發會產生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干縮,當收縮力大于結構應力是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會產生裂縫,嚴重則會引起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發生斷裂。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熱脹冷縮的特點,冷縮的拉伸作用會使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容易開裂變形;熱漲的擠壓作用會使相鄰的水泥混凝土板塊間產生比較的擠壓力,在局部范圍內產生裂變。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澆筑后由于結構過大會產生水化熱的內部積累,形成溫度階梯,進而產生裂縫,如果此時受到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將會導致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設計單位應該在科學應用設計理論及規范要求的基礎上,針對現實中地理位置、地形、水文和地質特點進行細致的研討,特別對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交通量、車輛類別、車輛載荷進行認真研究,提出有效的路面結構、碾壓方案、路基填料和施工技術等方面的要求,科學合理地確定水泥混凝土配比、施工方案和技術要求。
首先,應該嚴格按照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的配比進行混合原料,在施工中要經常檢查骨料的級配和雜質,同時還要經常檢查原材料的含泥量,做好混凝土水灰比的控制,防止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形成裂縫和斷板。
確保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材料質量,嚴禁質量低劣的材料進場,預防因材料引起的彎拉應力就達不到設計要求,而產生的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
應該根據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設計要求和規范做好振搗工作,振搗應該均勻密實、振搗強度、振搗密度和振搗時間嚴格遵守設計和規范。
在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澆筑過程中,要保持澆筑作業的連續性,這是防止出現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縫的根本措施,也是防止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的根本辦法。
在夏季施工中要注意盡量避免在高溫天氣或大風天氣施工,或者當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立即采用遮陽、灑水、噴灑養護劑等措施,使混凝土體的表面始終保持潮濕,確保晝夜溫差不至太大,以預防面板斷裂。
對于縱坡變化處、平曲線及結合部應該提高技術性處理,在縱坡變化處、平曲線及構造物結合部都是應力應變集中等位置設置脹縫,減少或釋放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應力,降低特殊部位出現斷板的幾率。
傳力桿的安裝過程中必須遵照相關設計和規范要求進行,使傳力桿與道路中心線及路面平行。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滑動層可以減少面板與基層間的摩阻力,這樣可以防止面板被拉斷。可以通過在基層上灑瀝青透層油,設1厘米厚的砂子或者用塑料薄膜設置滑動層。
嚴格控制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開放交通的時間,加強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養生和養護。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澆筑完畢后必須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開放交通,并對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及時進行養生、灑水,清掃,確保混凝土路面濕潤、整潔,防止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因缺水養生而產生干縮裂縫或斷板。
在公路路面形式日益復雜的今天,應該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種類和不同需要等情況,正確選擇路面形式。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剛度好、抗荷載能力強、穩定性高等特點成為高等級公路、機場和高載荷路面的主要路面結構。由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存在的原料、配比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容易出現斷板的問題,不但時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強度下降,而且使路面的使用性能降低,整體上影響了公路建設的效益和路面形成的安全,是值得公路建設部門重視的問題。應該在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加強對技術的管理,通過技術強化施工,應用技術加強管理,使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真正納入技術化和規范化的管理之內,真正實現對水泥混凝土板體斷裂的防控,在提升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質量的基礎上,提高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隊伍的管理水平和科技能力。
[1]陳冬梅,韓振國.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關鍵技術探討[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2]邱嘉宏.銑刨、加鋪玻璃纖維格柵在舊混凝土路面改造中的應用[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