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俊
(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年)》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 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在這種教育信息化建設背景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應該怎樣順應信息化的要求,進一步推進自身的教育教學改革?這是相關教育者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顯然,隨著《綱要》的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都將產生巨大沖擊,必將在教育領域帶來一場影響深遠的重大變革。民族地區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其高職院校對于加強信息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管理水平和師資能力等諸多要素都存在欠缺,因此,發展教育信息化,對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無疑是一場艱難挑戰。
如果深入分析,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其實比發達地區高職院校更需要信息化建設的助力。借助教育信息化建設,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可以突破師資、信息等滯后的瓶頸,通過網絡、平臺等信息化途徑,共享發達地區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運用實效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強化教育教學管理途徑,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從而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所以,信息化建設對于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更應被視為一個機遇。
共享性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能使大量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被全體學習者所共享,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傳統的理論色彩濃厚的職業教育教學資料已很難適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結合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實踐對教育教學內容和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而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整體師資水平偏低,面對這一重任難度壓力較大。在信息化背景下,各類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由個體占有變為公共分享,發達地區優秀師資的教育教學成果,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同業者借鑒啟迪,使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在設計開發本土課程、教材時能少走彎路,開發出適應本地、本校或同類環境下的優秀資源,更好地充實豐富優質職業教育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法對教育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方法雖然也值得借鑒,但基于職業教育鮮明的特色,必須積極探索、創新實效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在職業教育實踐中,從業者們研究出了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興趣小組教學法、校企協作教學法、現場模擬教學法等等。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由于師資水平、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等受限,不少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法難以被運用于實踐教學中。具有共享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的信息化手段能使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現場或實景進入到課堂,一線的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圖像和語音的實時傳輸給學生以生動、鮮活的教學內容,新穎的教學方法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其探究欲望,同時,還可彌補學生難以抵達現場的缺憾。既降低了外聘教師授課成本,又可發揮出良好的教學效果,可謂一舉多得。
無論是運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還是創新實效教育教學方法,最終都依賴于現代教育教學手段的科學實施。在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計算機、多媒體等元素已經在現代教育中凸顯優勢,成為教育工作者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有力武器。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單向灌輸改變為交互式教學,實現師生有效互動。運用教學軟件模擬生產、管理和服務的現場實景,使學生在課堂也能“身臨其境”。老師還可以分專業建立教學資源庫,讓學生通過網上教學平臺隨時點播和下載網上教學資源,利用網上交互功能與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交流,通過雙向視頻等系統共享優秀教師的遠程講授及輔導,充分利用網絡的互動優勢開展學習活動等等。當然,這對教師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開發、運用和管理都是一個挑戰。學校層面應該加強師資培訓,伴隨教育信息化的縱深推進,不斷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1]白華,教育技術學發展趨勢研究[J],考試周刊,2011年30 期。
[2]李月華,教育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松遼學刊(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年05 期。
[3]白靜華、傅鋼善,基于Wiki 的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 年11 期。
[4]張雷,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0 年1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