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 趙潔
(河南省大森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居住區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營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征、生態良好、親切宜人的自然居住空間環境,是現代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的主要趨勢。居住區植物景觀是創造宜居環境的重要條件和自然基礎[1]。它在改善小區的生態環境、美化生活空間,增強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效地控制居住建筑密度和容積率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2]。因此,研究植物景觀設計與造景方式的合理性與藝術性具有重要意義。
在城市建設中,尤其是在住宅小區建設中,規劃布局合理,綠地格局形態豐富,綠地率普遍較高。新建居住區的總體布局多采用混合式。在居住區中心位置多采用規則對稱的形式,而在居住組團及建筑周邊多采用自然式設計[3]?!冻鞘芯幼^規劃設計規范》要求新建居住區綠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在1.5m2以上,目前,大部分居住區綠地指標高出規范要求。
居住區綠地的規劃、格局及指標一定程度達到了要求,但是也有為了吸引消費者,只重視植物景觀的外在表達形式,追求植物的新奇,美觀的效果,忽視其生態效果,對鄉土植物重視不夠,形成生態異化的景觀[4]。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植物搭配不合理,季相景觀不明顯。(2)植物景觀文化內涵不足。(3)人性化設計不足。(4)反生態過密種植。這種“堆”出來的植物景觀違反了植物生長的生境要求,造成綠色植物過剩,形成局部生態失衡。
植物具有改善小氣候、凈化空氣、減少噪音、涵養水土等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和供人們游憩、休閑、觀賞的實用價值作用,同時,植物還具有供人們鑒賞的景觀作用[5]。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發展總體趨勢,集中在正確認識地域性自然環境中植物景觀的形成過程、影響因素及演變規律,走生態功能合理、配置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道路??偟膩碚f,居住區植物配置呈現出人性化、生態化和藝術化三大趨勢[6]。通過對一些新建居住區植物景觀的分析研究表明:人性化、生態化和藝術化三大趨勢符合當前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要求,并形成了三個特點突出的設計模式:生態觀光型模式、生態保健型模式、生態環保型模式[7]。
(1)經濟性。居住區綠化樹種應選用長勢優良、觀賞價值高、便于管理、少病蟲害的鄉土樹種。
(2)功能性。講究綠化和使用功能緊密結合,以人為本,最大限度的為人服務。如小區中停車場,可結合大喬木的種植,形成林蔭廣場。。
(3)觀賞性。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優美的植物景觀,或體現自然美或體現人工美。隨著高層建筑的日益增多,高視點景觀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4)生態性。居住區植物景觀的生態性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遵循植物的生態習性規律來構建植物景觀;其二,是指居住區綠化中植物的生態效益。
3.2.1 注重人性化設計。在營建居住區植物景觀環境時,“以人為本”是必須遵循的原則,在植物景觀設計時重點考慮對人的關注和關懷,在滿足不同年齡、文化背景、經濟水平居民的心理與行為規律要求的同時,要兼顧需求的多樣性,切實滿足居民鄰里交往、鍛煉身體和休閑娛樂需求。
3.2.2 挖掘文脈,突出景觀特色。居住區景觀設計時要重點突出地方特色,通過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表達,增加居住者對環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居住區的景觀環境,要突出反映所在地區的生活情景,挖掘表現民族傳統和地方風格。
3.2.3 符合藝術審美規律。植物是居住區景觀中具有生命力的的造景元素,植物觀賞特性,不僅表現在姿態、色彩、質感、季相變化等,還可以通過與建筑物、山石、水體結合,形成豐富的環境景觀。植物配置是植物的綜合運用,必須符合美學原理和藝術審美規律。
3.2.4 生態優先,科學配置。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景設計時要重點突出植物的生態功能。應結合植物的生長規律和生態學特征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合理的樹種比例,構建豐富的植物群落,實現植物多樣性;根據植物的生長周期和習性確定適宜的速生樹與慢長樹的比例。
3.2.5 施工與設計銜接。目前在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過程中,施工與設計存在銜接不好的現象,甚至存在脫節。由于植物材料本身存在個體差異、難以標準化、施工中所遇到的不定性因素較多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施工隊伍的業務素質有關。要想完整的表達設計師的意圖,除了設計師親臨現場指導施工,還應注重施工者專業素質的培養。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居住區規模不斷擴大,居住區景觀在公眾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加。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要求設計師以景觀設計學、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適應當地自然條件,順應自然規律,挖掘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營造出能夠滿足公眾需要,符合生態、自然和社會的多層次需求的植物群落景觀。
[1]閆立杰.北方居住區綠化配置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2005,(1):83-84.
[2]程袁華,張延龍.對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的研究與思考——以深圳市居住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5):4514-4516.
[3]魏緒英,項忠平,蔡軍火.現代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586-588.
[4]連艷芳,楊柳青.生態人居植物景觀配置研究綜述[J].文史博覽,2007,(3):77-79.
[5]王曉曉,譚峰,黎章程.北京市居住區植物景觀初探[J].四川林勘設計,2004,(2):25-28.
[6]劉仁芳,王大慶.居住區綠化特色與評價[J].北方園藝,2003,(6):34-35.
[7]施紅.人居環境與植物景觀[J].云南工業大學學報,1997,13(4):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