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恩庭
(河南四海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社會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產品性能及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首先需要企業不斷推出符合社會和人們需求的產品,同時也需要實驗室能出具相應準確、可靠、公正的檢測數據,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實驗室要想長遠的發展,就必須重視檢測工作質量,及時發現和糾正檢測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才能保持競爭力,擁有長久的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實驗室就要下大力氣建立一套適合自身運行發展的質量管理體系,該體系應清楚、準確、全面的闡明質量方針、目標,明確管理人員的職責和權限,明確體系中各種活動的行為準則及具體程序;保證檢測數據的真實、可靠、公正。現結合本人在工作中多年的實際經驗及相關的理論,簡要地論述如下。
1.組織結構:實驗室為實施其職能按一定格局設置的部門,明確各組織單元的職責范圍、隸屬關系及相互聯系方法,是實施質量方針與目標的組織保證。
2.職責:明確規定各個部門及相關人員的崗位職責,在質量體系及檢測工作中應承擔的任務和責任,以及因檢測工作的失誤所導致的損失由此而應承擔的責任,都應有明確的規定。
3.程序:是為實施某項活動所規定的方法,是為完成某項具體工作所需要遵循的規定。主要是規定某項工作應由誰來做,怎么做,如何控制和記錄,以及采用的設備、材料等。
4.質量體系要素:人員、設備(設施)、環境、資金、技術是構成質量管理體系的基本單元。實驗室為實施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就要對檢測工作中影響檢測質量的活動進行控制,也就是對檢測報告形成的全過程中的相關的質量體系要素進行有效的控制,并要制定程序化的文件加以規定。
1.系統性:質量體系各要素之間具有互相依賴、互相配合甚至于互相制約的關系,因此在建立管理體系時,應樹立系統的觀念,使之成為綜合各個方面的有機整體。
2.全面性:質量體系應對檢測工作所涉及的各個要素及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其檢測報告符合相關標準要求,滿足客戶的要求。
3.有效性:使各項質量活動都處于受控狀態,能夠及時發現質量缺陷并能迅速糾正,經過持續改進達到預防質量缺陷的發生,體現了質量體系要素和功能上的有效性。
4.適應性:質量體系能隨著所處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發展進行補充、改進,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需求。
1.領導層的認識
領導層(包括最高管理者、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是實驗室的領導核心和決策者。對體系的建立、改進資源的配置等方面起決定作用。因此,領導層要統一思想,統一認識,步調一致。
2.確定實驗室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
質量方針是由組織最高領導者正式發布的質量宗旨和方向,也是管理者對質量的指導思想和承諾,同時又是實驗室各部門和全體人員在檢測工作中所遵循的準則,應采用簡練的語言,有利于員工的理解;而質量目標是質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質量方針的具體化,應可操作、可量化。因此,實驗室要結合自身的工作內容、性質、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質量方針、質量目標。
3.確定機構,明確職責
機構的設置必須有利于實驗室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實驗室各環節與管理工作的銜接,有利于質量職能的發揮和管理。將各個質量活動分配落實到有關部門,根據各部門承擔的質量活動確定其質量職責和各個崗位的職責以及賦予相應權限。避免出現職能空缺或職能重疊、多頭管理,最后造成無人管理的現象。
4.積級宣傳,全員參與
實驗室在建立質量體系時,應確保各個崗位和部門的人員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做,堅持全員參與的原則,領導層應認真聽取員工意見,與員工充分溝通,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使質量體系建立的科學、可操作性更強。
在實驗室質量體系建立后,應形成文件,將其傳達到有關人員;通過宣貫學習,使其理解并認真執行。在日常工作中通過經常性的人員能力驗證、儀器設備(標準物質)期間核查、過程監督、內部審核和最高管理者的管理評審等方式持續改進,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具備減少、預防和糾正質量缺陷的能力。為此,實驗室在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要做到:
1.加強體系文件宣貫與培訓,全員參與,不斷增強建立良好實驗室的信心和機制。
2.不間斷的開展人員能力驗證、儀器設備的期間核查、周期檢定。
3.質量體系運行要及時記錄,以便在發現問題時追本溯源,合理設置工作過程監督人員、進行日常的和定期的監督,做好監督記錄,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和提出改進建議,保證工作質量。
4.認真開展審核活動,促進質量體系不斷完善。
5.管理層加強糾正措施落實,改善質量體系運行水平。
6.最高管理者要重視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做好管理評審。
綜上所述,實驗室要滿足社會對檢測數據和結果的質量要求,就必須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并在運行過程中通過不間斷的檢查和改進,完善質量管理體系,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室的良性發展,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實驗室質量管理與資質認定》
[2]《建筑材料質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