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丁 鵬 王勝林
(1.平頂山市規劃編制中心,河南 平頂山 467000;2.平頂山市城市規劃研究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3.平頂山市城鄉規劃局,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長期以來,我們只是認為城市建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本沒有意識到城市的建設風格與地方文化和藝術息息相關,是構成地方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所以之前我們太過分看重物質規劃,使城市缺少了文化美和歷史美。地域性設計對地方的文脈延續意義重大,我們應當認識到區域性的城市規劃除了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還要體現出本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區域性特征,以地域文化為出發點,努力設計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環境。
由于自然環境以及地理位置的差異,導致各地區的文化歷史背景各有特色,這就形成了與地理位置明顯相關的文化特點,這就是地區文化。每個地區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當地居民以及地理環境緊密相關。地域文化是由當地居民內在的生活及語言習慣和當地的實質環境決定的。
地域性文化是一個地區經過千百年歷史所沉積下來的文化底蘊,很多城市保留下來的文物古跡就能很好地說明一切,標志性建筑更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故宮博物館就代表著北京這座文化歷史名城;兵馬俑則很好地詮釋了西安這座六朝古都的魅力等等。所以,在現代城市規劃中加入傳統的文化元素,這樣的城市設計方案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才能使城市更具有影響力。
高品質的地域性文化可以對提高城市吸引力有很強大的推動作用。城市的知名度并不是只靠著生態環境以及各種硬件設施來決定的,人文環境也是城市品質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桂林依靠自身美麗如畫的風景,讓世人都記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言;蘇杭二州也很好地繼承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千古名言,積極打造有特色的地方景點,每年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來.我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歷史,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傳奇故事,但令人遺憾的是,能在國際上打出品牌的城市在我國并不多,甚至很多國人都不知道自己身處的城市有什么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這是變相的浪費人文資源,所以我們要挖掘出城市的地域性特點,這是提高城市吸引力的催化劑。
物質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必備因素,然而物質文明固然重要,精神文明也需要跟上時代步伐,人類不是動物,需要一個情感世界,而地域性設計對滿足當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和提高文化素養所起到的作用是無可代替的。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熱愛家鄉的心,我們都愛著自己的地域文化,回頭想想當初韓國將端午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我們是多么痛心。所以地域性設計能加強人們保護地域文化意識。
當地特有的民族元素對于體現城市特點算是最好的選擇了。例如:在城市滿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筑中加入具有當地風格的建筑,這就會使得這座城市帶有濃濃的地域性。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時要深入了解和挖掘當地的民族特色。我們在這里以貴州的苗族為例,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為苗族打造了一張民族名片,當地政府除了大力發展旅游業之外,對城市的規劃設計以及建筑風貌也加大了控制力度,將具有明顯民族特色的風雨橋、鼓樓以及銀角等元素加入到了新規劃的建筑方案中,使得民族建筑和現代建筑完美融合,彰顯建筑特色,打造新的具有苗族文化的地域性名片。
城市的公園、廣場以及水域等等都算是城市的公共空間。它的設計要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原則下進行,盡可能使其向著打造城市特色的方向前進。公共空間的設計要能體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征:(1)大眾性。因為這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力享受的公共設施。(2)舒適性。能讓每一個來到這些公共空間的人身心都可以放松。(3)整體性。公共空間就是為整個城市服務的,必須要能保證和城市的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相協調。(4)文化性。公共空間就是城市展示給外界的一個窗口,所以必須要具有文化品位,有助于城市的文明形象。(5)多樣性。公共空間的設計要靈活,樣式要豐富,這樣才會給人以感官享受,避免千篇一律。在空間規劃時,要注意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在設計形式上力求創新,充分結合周邊的環境和本地的文化特色,展現原生態的自然空間。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地域大眾的認可度,所以設計前的調查工作也很重要。
環境污染、地下水位下降以及能源危機時刻都在威脅著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現在的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已經深深刻在每個城市居民的腦海里。所以,一個城市在規劃設計中注重生態保護已經是大勢所趨,也是每個居民的強烈愿望。所謂生態設計,就是在城市設計中加入生態學的應用,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首先要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尤其是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絕對不能干擾和影響自然環境和生態。還有就是人與自然要進行共同建設。原始的自然需要我們去規劃設計,這樣才能變成最理想的自然,也是最合理的設計。
城市的地域性設計是現代城市的設計理念,在發達國家這種意識早已形成,我國的起步比較晚而已。最近幾年,我國的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城市設計以及環境品質的重要性,加強城市的地域性特點的觀點也時不時被提出來.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城市的地域性特點必然會很好地展現出來。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J].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3).
[2]董鑒宏.中國國情與城市發展[J].城市規劃學期刊.2005(10).